试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探究
2014-05-30郑周奎
郑周奎
新时期,国民教育的每一环节都高度重视。我们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呢?也赶上时代的列车,教师都认认真真的教学与专研。关于探究教学的目标探究,教学的目标,从广义讲,显性的是认知的自然事物;隐性的是学生“探求意义的经历”(爱因斯坦);发展的是发现性和创造性;培养的是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教学也是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大事。狹义地讲,指在教学实施中,由学生提出的探究目标——认知的自然事物。为什么要强调学生提出探究目标呢?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的培养值得研究。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发现与探索,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探究如下:
一、明确对“探究”的认识,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从提出研究的问题,到完成研究过程是一个整体,科学家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我们从小培养儿童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就得从提出问题开始,这个问题就是学生探究的目标。再者要真正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思想活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别人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情况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蛛丝马迹,从而概括抽象提出问题,展开研究。可以说没有发现问题就没有探究。此外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很高。因此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不仅因为它是探究本身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从教会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入手,培养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开始,是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学习《植物的 花》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花的基本构造。学生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会说出花的名称、香味、颜色、花 瓣的多少,甚至花开放时的姿态,但对花的结构特征却很少有人涉及。我就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 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 相同?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 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 是完全花的构造。在《果实》、《种子》、《昆虫》等课的教学中,我都从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入手,使 被观察的事物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我除了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外,还注意在课外养成 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写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独具慧眼,捕捉 信息,培养直觉思维。
三、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点,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 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 在学习《声音》一课时,学生在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比较是否每把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 都一样?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当我问为什么会不一样时,学生的思维就相当活跃,当思维充 分发散后就会作出种种假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长 短不同,振动的快慢就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在教《空气》一课时,为了要让学生掌握空气是实实在在 占据空间的这一知识,一开始我就提问道:老师手中有一只杯子,现在我把它倒放到水里浸没,你们说杯子里 面是干的还是湿的?学生们兴趣盎然,作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我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让学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情感,引发灵感思维
在自然课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 能融知识、技能为一体,促进灵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水的浮力》一课时,我就安排了玩橡皮泥的一个游戏,请学生想办法使那块下沉的橡皮泥能上浮。很多学生从铁船能上浮的现象而引发把橡皮泥捏成船形,使它上 浮。同样在《电流》一课教学中,我也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电流和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后,要他们亲自组装简单 电路,并且鼓励他们组装像警察岗亭上的红绿灯,能分别控制。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激动不已。正是这种实践 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对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思维能力,除了要重视创造行为的养成和创设创造环境外,最重要的是从一点一点的学科知识抓起,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着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有希望,我们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才彰显学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