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不琢,不成器

2014-05-30王华芳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史史学教研

王华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能收获多多,每每给自己以醍醐灌顶,本次也是一样。去年在江南中学教研,感觉他们“互动课堂”的课改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今年到六中教研,同样也觉得他们的课改精神落实得真棒。有了真实的行动,就能有真实的体验和收获。本次教研活动,六中孔维老师上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这堂课给我们留下了“小组讨论式学法”的深刻印象,让我们看到了孔老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高超,以及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能力真不错,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也值得一鉴;汤中柯小英老师上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是一节让我们平时都感觉比较难上的课,但是通过观摩,她的课则给我们留下了达臻对史学深度的探求之感受,体会到了一位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所具有的丰厚史学素养,以及对于课堂教学技能的驾驭和对学内容的独特理解。从两堂课上看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产生了良性效果,因而两位老师都很好的处理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统一问题。

观摩之后是综合评课,评课之后是如何促进自己对今后教学开展深层次的反思。

国家教育政策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支持与发动之下,让我们看到了和学到了很多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它们往往给予自己以很大的鞭策。但是平常的课堂教学毕竟不是处于比赛、评比、观摩等的状态,它就有别于教坛新秀、优质课、教学能手、观摩课、公开课等各种课,教学境界也就大不相同。每位历史老师自身所具备的史学素养、教学技能、性格脾气、教学风格等也都千差万别。另外,他们所处的校情、生情也不一样。甚至具体到所教的每个班级的规模、班风等都可能影响到老师们的教学处境与效果。但是不管如何,平时那“四十分钟”之内的课堂空间则是实实在在的属于老师们自己。因此,有鉴于这些评比之课、观摩之课,我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每堂课都上得精彩?这其实就是每位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试分析之。

每位历史老师的成长都有个过程,但并不等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的能力就一定会很好。因此,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史学知识和积累史学素养的过程。每次参加教研活动,我们都能深切的感受到,这样一堂堂精彩的课绝不是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它往往出自集体的力量以及个人的精雕细琢,不断的打磨,才能拿得出手。在此,集体之功暂且不论,只想从个人角度展开分析。如何提升自己平常课堂的教学质量?我们不防从注重自身史学素养的积累、注重平时的备课环节、注重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注重学生学史功能的贯彻等角度去开掘自己,积累自己,沉甸自己,从而不断的促使自己成长。

一、要注重史学素养的积累

从学校毕业之后,如何进一步吸收史学素养的要求就化为自己个人的教学诉求。从这个角度看,尽可能的去阅读有关史学方面的书籍是最起码的积累条件。史学书籍浩如烟海,可以有选择的读,慢慢的,随着岁月流逝,史学素养也就能够日积月累。很可惜,自己教了半辈子书,却积累得不够多,真是“史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而今反思自己,不免心生愧疚。虽说如此,但我平时也还是比较喜欢阅读具有文学味儿的史学类书籍,如看《国学》类的杂志,读中国的国学内容就能读到很多有关古代史学的内容,因为文史不分家。也比较喜欢看《史记》(翻译版)《资治通鉴》(翻译版)《明朝那些事儿》、《帝国的终结》、《旧制度与大革命》等等的类书,虽觉读的是二手资料书,因而多少有所缺憾,但不管怎样,限于自身的能力,读之总比不读好,多少也能有所收获,渐渐积累起一些课外的史学素材,增强了自己对史学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当然,平时也可订阅一些有关历史课堂教学的杂志,如《中史参》、《历史教学》、《文史哲》等,看这些杂志,多少能接触到最新的史学研究内容,也多少能促进自己的进步与反思。因此,通过不断的阅读我对史学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提高,由此希望自己能越教越好。当然今后将加强专业的学术性著述的阅读,其实也发现,专业的学术著作也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才读得更懂。

二、要注重平时备课环节的思索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上课,由于时间紧,课时有限,那么备好课就是关键。一要以教学指导意见作指导,明确课堂教学方向。如高一要上三本书,课时就很紧,因此就要严格按照教学指导意见来落实教材,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让自己的选材更到位,更有针对性,备课也能备得更详细。二是要备课堂立意,也就是一定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思考定位,思考如何贯彻。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史识记忆?史观见解?史学精神?它能不能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加以运用呢?三是要备教法,同样的内容,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这就需要塑造学生的史学理解力,也即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四要备自己的语言,是幽默的,笑话的,直叙的,还是设问的等等都需要考虑。五要备学生,学生过去学了什么,上节课学了什么,他们的平常心里接受能力等等也都要考虑。六要学会吸取集体的智慧,要学习同组老师的教学智慧,把它转化成自己上课的具体技能,增进教材内容的理解。总之,备课就是要在“勤”字上下功夫,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史学素材。

三、要注重课堂上教学技能的提升

毕业了之后,走上了讲台,才深知一点,有一门学科学得不够好,那就是《历史教学法》,这门课对于指导我们平常的教学意义其实非常大。教学法,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技能提升。如何把老师的教学设想贯穿下去就在于课堂教学的调动能力,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的确立与体现。如何让学生开动脑筋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就在于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能力,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体现。学生作为课堂的受众,如何让他们在老师课堂指导之下去听懂、理解并学会运用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因此,课堂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统一的,老师的引导方法虽千变万化,但是宗旨都应该围绕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着手。其实教学法掌握的好坏就能在平时上课的课堂艺术上得以提升,现在很多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都应该归于课堂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提升。当我们的每一堂课有了艺术能力的提升,那么功到时上课效果也自然成了。

四、要注重学生学史功能的贯彻

我认为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终极追求与目标。我们很多学生學了历史,除了考试之用外,好像收获不是很多。当我们的教学环境处于“学史无用论”的境地之后,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去理解课改的精神实质了。学史功能的贯彻,最关键的环节就在于课堂上如何把备课时注意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落实。如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寻找历史的感觉,这是一种情境的探索,其实在这种情境的探索过程中,就有贯彻史学功能的作用。如一件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去学它?它对现实具有什么样的启示?“读史以明智”、“以史鉴今”,这是学史最起码的功用。因此,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史学功能的贯彻应该立足于学生的“三观”培养与塑造,以正确的史观塑人,就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玉不琢,则不成器。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让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吧。

猜你喜欢

学史史学教研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史学漫画馆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