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

2014-05-30陶华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个桃份数平均分

陶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其中既有知识技能性目标,还有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探索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定特定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最终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方法。

一、让学生带着困惑积极参活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困惑,让他们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三下的“认识分数”,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分数表示的条件和方法,本学期在此基础上,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的方法,但是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比较,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要比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要难得多,因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一共分成的分数与要表示的份数都清晰可见,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体个数上,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所以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到份数上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本质,准确地建构起分数的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把物体的个数与平均分的份数加以区别,使学生真正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教学中多处应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研究,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把握分数的本质。新授过程中我安排了三次对比:

第一次对比:安排在1个桃的 和4个桃的 ,让学生思考:分的桃的个数不一样,得到的每份也不同为什么都用 表示,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用分数表示与桃子的总个数没有关系,只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系,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第二次对比:安排在4个桃的 和4个桃的 ,让学生思考:都是把4个桃平均分,为什么前一种情况用 表示、而后一种情况是 呢?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用分数表示与桃子的总个数没有关系,只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系,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第三次对比:安排在4个桃的 和6个桃的 、一筐桃的 ,一车桃的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用 表示呢?目的使学生明白:用分数表示与每份桃的个数没有关系,只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系,因为都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

我这样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先复习分一个物体,再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出学生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分四个桃甚至更多的物体,让学生产生困惑,调动起探究的欲望,再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疑惑、操作、争论、比较这一系列活动,多次的比较不仅可以显示知识间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区别知识间的各自内涵,而且可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突出一个“动”字,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知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去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间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首先创设一个求圆锥形容器中水的体积的情境,提问:

(1)可以怎样求水的体积?(学生回答:把水倒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再算体积;把水倒入一个圆柱形容器中,再算体积;找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3)圆锥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怎样进行验证?

让学生思考,操作实践。

(4)汇报操作过程。(把圆锥体中的水倒入圆柱形或长方形容器中,算出水的体积正好是底面积与高的乘积的;两组合作把圆锥体中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三次正好倒满。)

(5)小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问题情境引出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而且知道怎么会想到这种推导方法,这是他们通过亲身探究自己构建起来的,是他们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标准强调:“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与他人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要进行交流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多提供让学生说的机会。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说话心态,让他们想说要说,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我们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说,尽量给全体学生说的机会。

首先,可以讓学生一个自言自语的机会,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准备好说的内容,以便能一次说对,增添表达的信心,例如:教学《扎规律》时,在观察完主题图后,可以让学生各自在下面说一说怎么排列的?每组物体的个数分别是多少?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请一个优等生说一遍,带动其他学生争先表达,

这样锻炼下来,学生逐渐有了表达的勇气,学生说的愿望就提高了,自然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前提。

其次,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通过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在共同训练中一同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把10根小棒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让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看着说,说说操作过程、讲讲算理,然后引入“余数”概念,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团结协作的风气,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活动可以看到:一个个难题的攻克,一个个解题的发现,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学习情绪的沸腾,一张张愉快的笑脸,一双双兴奋的眼神,这充分表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浓厚的兴趣之中,抓住这一思维兴趣的高潮这个时机,使学生充分体会思考探究的兴趣,学生便能愈学愈爱学。总之,活动性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需要出发,创设学生宜动、愿动、乐动的各种活动氛围,让学生愿学数学、乐学数学、学好数学。

猜你喜欢

个桃份数平均分
最后才吃梨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10个桃品种在河北保定的引种表现
发掘数学本质,着力发展思维
平均分一半
“份数法”的妙用
条条道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