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实主义在纪录片中的艺术表现

2014-05-30赵钒妤

2014年47期
关键词:真实感艺术表现纪录片

赵钒妤

摘要:19世纪以来,随着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开始,纪录电影贯穿整个电影年代的发展。纪实美学作为纪录片的审美特性,由巴赞、克拉考尔等人研究发现而来,纪实美学的产生丰富了纪录片的内涵。本文从纪录片的纪实性着手,重点展现电影人安德烈·巴赞对于纪实美学的观点,深入分析国内外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把控,在此基础上分析纪实美特性,来展现纪录片的纪实主义文化,为中国纪录片真实性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主义;艺术表现;真实感

一、纪录片的纪实主义特征

在文学界,纪录片电影被称为“写实”即对生活原生态的真实的记录,也强调纪录片拍摄时注重形声一体化,原声原味地纪录真实的空间与时间的双向发展。纪实主义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電影界,纪实主义是纪录片表现手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比如: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旗手,他强调表现对象的真实、时空的真实、叙事方式的真实,[1]这一观点为我们在纪录片拍摄方法提供了非常好的纪录准则。

二、去除粉饰雕饰追求真实自然

(一)中国纪录片类别划分及对纪实性的坚守

我们在广泛涉猎纪录片时可以看到,由于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中国纪录片市场产生了别具特色的“京派”纪录片、“海派”纪录片、“西部”纪录片。“京派”纪录片由于受到强烈的国家文化、制度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深受北京独特的胡同文化的影响,所在其在纪录片发展方面主要涉及史诗类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和普通民众的视野。“海派”纪录片是在上海浓郁的同质性城市市民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记录身边的人和事的巨大热情。“西部”纪录片,是由西部灿烂的多民族文化色彩和异域风情为支点,由热爱西部文化、喜欢人类学题材的记录者拍摄,展现出迥然不同的社会生活状态和自然风景、人文风光等。[2]虽然这些纪录片分属于不同派别,但在纪实性展现上却都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只对于真实事件和内容进行拍摄,以纪实美学为理论架构,重点强调真实性,对于情感的过分渲染和粉饰雕饰统统去除,避免累赘致使主题表达不明,这也为以后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外纪录片的纪实性展现

在当代纪录片的创作中,法国的雅克·贝汉是一名关键人物。他拍摄的“天、地、人”三部曲《小宇宙》、《迁徙的鸟》、《喜马拉雅》,都是他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以及极大的激情进行拍摄的。[3]此片通过极为细致的刻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大自然景色。影片中的天籁音乐和抓人眼球的大自然画面,都给我们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美感。雅克·贝汉曾提到《迁徙的鸟》说到:“与鸟类生活了四年,我们似乎成了它们的父母。”[4]也正如雅克·贝汉所说那样,这些思想情感都在作品中通过画面细节完美地展现出来。如著名的纪录片《帝企鹅日记》采用大量的近距离拍摄手法,展现了企鹅们躲避天敌追捕、父母交替照看宝宝的细节,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从动物的世界看到了仁爱之美,也明白了我们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

(三)中国纪录片的纪实性展现

中国拍摄的有重要影响的纪实性纪录片,大都是把视角转到远离主流社会的边缘文化地带,通过对濒临消逝的文明记录来表现人类的多样化的生存状态。[5]如在国际上得到众多奖项的《沙与海》、声誉颇高的《最后的山神》、等都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现出一种新异的大千世界的世俗生活与文化传承。梁碧波拍摄的《三节草》讲述的是一个汉族女子肖淑明传奇般的一生。她的一生经历了贵族土司生活、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风雨变化,她早已把泸沽湖的文化融入到骨血里,但是她也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知识女性。她的汉族文化传统与摩梭人的本土文化产生的矛盾冲突等都给纪录片带了一系列的富有戏剧性的色彩,也给广大观众展现出肖淑明的独特的人性魅力。

三、对纪实美的特性分析

美感是人们都能体验到的普通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在对美的事物做出反应时得到的精神愉悦和享受。美的事物在被人们发现和感受时产生美感,对某些事物产生的美的体验也会形成美感。[6]

(一)纪实美的真实感

纪实首先是一种纪实风格,是一种与真实的关系。[7]在纪录片中,纪实意味着和现实世界的一种最直接联系。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口号就是“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他们直接用摄像机记录二战后人民的贫苦生活,用纪录片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人生价值观。19世纪著名的访谈片《消失的1945》,通过5个犹太人幸存者的叙述,详细给我们描述了当年纳粹对关在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犹太人的血腥杀戮,50年后的叙述依然让人觉得惊心动魄。有些纪录片通过画面、同期声、画外音等多种语言形态并存的形式,更好地传达出主体内在情感,隐含了拍摄者的主观感情。如梅索斯兄弟1975年拍摄的《灰色花园》,该片将镜头聚焦在一对住在肮脏公寓的母女,记录了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争吵、指责、无奈、容忍。虽然该片拍的非常琐碎,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但两个血肉饱满的人物无疑使得纪录片在最终确立了起来。

(二)超越主观思想,直接参与生活

纪实性节目的大量涌现,让更多的人关注社会。所以有学者提出:纪实是一种创作风格,不是创作目的。纪实主观电视反映的事物是真声、真像,不允许有更多的主观意识参与。

而在新生代导演的初期作品中,大都充满着个人激情的成分,充满着孤独感。他们没有对生活的盲目乐观,也没有对残酷现实的虚假粉饰和强颜欢笑。他们生活过的小城、街巷、河流都以粗粝和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进入画面,影片中他们没有固定的脸谱、素颜朝天、没有经过艺术的加工、力求原生态的的面貌。其中导演的个人好恶被掩藏起来,客观而不动声色。

新生代的纪录片的产生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密切相关,在中国的新生代电影导演代表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贾樟柯。他的《小武》采用独特的视角和特殊的情感宣泄方式,该纪录片的环境是真实的:孩子乱跑的场所、摄像师的独特兰花指、理发店刮胡子的技艺等一些画面。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影片,都是取材真实的生活,这些细节正是构成小武的生活环境。《三峡好人》中山西煤矿工人的扮演者是韩三明,他用自己成熟的演技和自己憨实的外貌、坚定地眼神来诠释这个工人对自己内心想法的坚持。虽然《三峡好人》、《站台》等系列影片都采用扮演的方式,来阐述导演对客观现实的看法。虽然在影片中我们不会看出导演的个人好恶,但是情感的倾向还是会通过影片传达到观众心中。

总之,我们要合理利用拍摄手法来保持事件的现象学完整性,在纪录片中继续用客观与主观、抽象与具体结合的方法,坚定我们在纪录片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05):第214页

[2]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06):第334—335页

[3]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05):第214页

[4]转引自咏华.雅克·贝汉解说<迁徙的鸟>[J].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2004(05):第34页

[5]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05):第104页

[6]孙宁丰.博士“知性空间”里的纪实美学思考[D].四川大学,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6):第42页

[7]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06):第193页

猜你喜欢

真实感艺术表现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回归真实感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禅宗美学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
浅议假定情境与表演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