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几年青春怀旧电影引发人怀旧的文化心理性

2014-05-30白曼

2014年47期
关键词:怀旧虚构想象

白曼

摘要:近幾年青春怀旧电影热映,在社会上掀起怀旧思潮,引起人集体怀旧,但这种情感在当下社会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想象性、虚构性,青春怀旧影片是对过去的想象性构建,是对过去的剪辑和重组;二是当下性,怀旧在当今社会和商品消费联系起来,具有怀旧消费的特点。本文以青春怀旧影片为例,从这两方面分析怀旧现象的文化心理性。

关键词:怀旧;青春怀旧电影;想象;虚构;消费

一、想象性、虚拟性

当今社会人们沉浸在怀旧氛围中,怀旧是人渴望回到往昔,重新在时间性中体验自身已经失去的东西,是人对当下生存状态反抗的手段,人穿梭时空,念起以前种种,回望自由美好的过去,为人的当下存在提供某种解释,人们容易怀旧是因为过去已经消逝,不复存在,引发人感伤情绪。怀旧这种情感是人对以前的回忆,而这种回忆不是逼真还原过去发生的一切,它是对过去的想象、虚构,可以说“怀旧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对现实创伤的修复只能以构想完美的方式来完成,与平庸、凡俗、琐碎的现实生活形成极大落差,怀旧具有虚拟性与创造性。”[1]青春怀旧影片就是通过将过去进行美化、赋予过去以意义满足观众怀旧心理,使人感到心灵的慰藉,引发人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感伤情绪,不管青春腐朽还是永恒,都是人心中不愿遗忘、最为珍贵的记忆。

近几年青春怀旧电影用各种视觉符号,把我们带进远离当下的特定时代,试图还原和重新塑造属于过去的记忆世界,但这种还原和重塑具有虚构特征。不可否认青春怀旧影片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出怀旧氛围,尽力还原当年青春时代的场景,重建一个有关青春的梦乡,观众带着感伤怀旧心情,主动走进这虚拟的想象梦乡,追溯过去,在青春世界里,重温校园的生活,感受青春的美好与快乐,体验青春的无奈与忧伤。但它们是一种在记忆基础上对过去的想象性构建,只是以“怀旧”为手段,吸引和安慰观众,观众并不能从中发现生命的本质,获得有关以前真实历史,在这当中“过去”经过人为的精心处理,主动或无意识的剔除过去可能存在的缺陷,留下的只是能够唤起过去温暖记忆的画面,而历史的真实被悄然抛弃。

所以青春怀旧影片是对“旧”、过去的模拟、虚构甚至重构,创造的只是一个幻像,虽有一定真实性,但和过去现实不完全一样,人们观看它,眼睛被这些图像、符号吸引,没有追问人在时间性中展开的真正意义。我们观看的只是经过媒介技术剪辑、组合、虚构过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事实,和人经历过的真实青春不一样,它展示的青春是经过剪辑的青春,是对过去、旧的重新组合、重构。青春怀旧影片营造的青春、梦想等对个体而言都是不在场的,对不在场的“我”来说,它只是想象性、虚构性的有关青春的回忆。

二、当下性——怀旧消费

消费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追求物质向上,代表人一种消费模式、价值观念。如今,随着商业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传统价值观念已失去存在根基,现代人的消费已不是对物质内容的消费,而是一种符号消费或形象消费,从中得到精神满足。怀旧消费就是如此,人们在怀旧思潮如此强劲的现实中,已经忘却怀旧最初动机,尤其近几年青春怀旧电影出现,人的怀旧情感和商业、消费等联系紧密,观看它们只是在特定的场所,被特定年代的符号吸引回忆以前的青春岁月,当走出影院人们只是感概岁月流逝、现实无奈,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只是触及思想表层,没有引起我们反思人自身境遇、当下存在状态。

怀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在当下时代的一种表达,渴望回到原初状态,重新体验原初经验,在过去与现在、旧与新的冲撞下反思自身存在,但如今这种怀旧情感在社会上刮起一股强劲思潮,各种怀旧文学、怀旧电影、怀旧商品、怀旧餐馆等琳琅满目,说明怀旧已成为一种消费行为,怀旧消费成为现实生活的热点。为了迎合人们怀旧情结,出现如此多的文化商品,其中青春怀旧电影最为典型,从《那些年》《致青春》到《中国合伙人》、《小时代》再到当前影片《匆匆那年》、《左耳》等。它们的热映,勾起一场有关青春的集体怀旧,但它们是在商业逻辑的刺激下包装出来的文化商品,青春甚至情感都可以拿来消费。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怀念青春、怀念梦想、怀念最初自我无可厚非,但在商业消费逻辑的侵蚀下,通过青春怀旧影片来消费青春、消费梦想、消费情感从而获得商业利益的现象值得深思。青春怀旧影片引发的消费青春、消费怀旧可以用消费的符号形式化特点解释。这些影片通过特定时代符号营造怀旧氛围,但这些“符号只进行内部交换,不会与真实相互作用”[2]青春怀旧影片具有怀旧消费的符号性质,通过对特定符号的编码、重组营造出特定年代的氛围,实现与商业合谋,影响甚至控制我们对青春、怀旧特定情感的见解。人们观看时只是匆忙浏览,消费的只是特定年代的符号而不是人生中有关青春、有关怀旧的个体情感体验。所以在消费主义影响下,青春怀旧影片无非是一种风格,是人的可以怀疑的审美选择。当怀旧成为一种符号,在商业的驱使下,在过去的表面掩饰下,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怀旧对象。

结语

青春怀旧影片关于青春的叙述娓娓道来,使人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生活,瞬间唤醒曾经的纯真与感动,缅怀青春,感慨万千。但影片展示的青春是经过人为的剪辑、重组甚至虚构,带有想象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同时青春怀旧电影的热映,引起全民集体怀旧的情感共鸣,出现很多怀旧系列物品,这让“怀旧消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青春不仅可以用来怀念,还可以用来消费。在当下社会,消费对象已经不局限在产品,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消费如青春、梦想甚至情感,它们已经被商业逻辑侵蚀,和商品没什么两样,这样造成人的需要的异化,人追求感官刺激,追求浅表化、感官化生活方式,不思考人本质深层方面,已经丧失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两方的分析,使我们对青春怀旧影片引起的人怀旧的文化心理有清晰认识。(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敬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福、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英]基思·特斯特:《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7]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猜你喜欢

怀旧虚构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虚构的犹太民族?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中国书吧设计的走向与思考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虚与实的倒影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