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4-05-30孙永兵
孙永兵
【摘要】本文拟从普通生物学课程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以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目的,侧重从理论层面研究高等院校的科学教育专业基础课普通生物学的课程建设。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有关本研究的生物课程建设的现状等理论以及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基本课程理论与概念、本课程建设对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和地位、课程建设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势及后现代课程观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后现代主义;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一、相关概念的涵义界定
1、课程及要素较早、较系统地研究课程定义的学者奥利瓦(Peter F.Oliva)认为:“与教育的其他方面诸如管理、教学和督导等行动定向了的术语相比,课程确实具有一种神秘的味道。”美国新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条目讲之界定为“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也有认为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或特殊材料的一种综合性的总计划”;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课程是“一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序列”;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工作者们,如郝德永教授认为“程作为一种具有多方面来源的客观现象,作为一种学校借以实现其目标、完成任务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经验的计划。”叶立认为“课程是学校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现在一般认为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予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其进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把课程视为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之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具体学科。本研究中所要针对的“普通生物学”课程是基于对课程的狭义理解之上,是指高等师范院校为了培养合格的中等教育师资开设的一系列学科科目和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的一门课。
2、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及不同的层次出发,对“课程体系”的阐释也众说纷纭。下面是一些知名学者对“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定义。顾明远认为,广义的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廖哲勋指出:“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份、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与课程结构关系较为密切的词条是课程组织一词。在该书里指出:“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它不仅要将内部的要素诸如各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连结成一个统一整体,还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社會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
二、课程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程建设要遵守科学性的原则主要是指:第一,课程建设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向教育对象教师科学正确的知识、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第二,课程建设所含有的所有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应根据培养目标与专业要求,整合学科知识,制定课程大纲计划,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课程体系。第三,课程建设的一系列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组织规划、有效实施各个环节、科学的进行硬件软件管理等等。
2、系统性原则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包括了典型的系统观,它认为,对于一个由若干要素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下构成的系统,其结构是要素的整体反映,印证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状况,要素是系统内部相互关系的反映。由于课程建设是一连串复杂、动态、可调节性强的活动,我们应该从课程的整体目标出发,把课程组织实施过程当中所牵涉的各个方面看作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坚持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将各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一脉相承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程建设所预期的结果。
3、未来性原则
邓小平曾经提出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建议,里面所包含的面向未来充分蕴含了教育的超前性意识和未来性。不管是教学或课程建设,还是做任何其他一件事,都要有未来的蓝图设想,有梦想有计划,课程建设才会有新的发展。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大计,作为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根本。而实现教育目的是教育界最高的理想,也是全民族的诉求,具体到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培养未来人才的核心,是教学计划的蓝图,课程建设无疑在各类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收获明天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伏笔。
4、开放性原则
任意一门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可看作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技术系统。当今的高等教育课程正朝着国际化、全球性的大趋势迈进,课程体系在不断完善的现代化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每一个因素都是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对社会(教育)其他子系统时时刻刻都发生对流,在这种对流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来保持自身的动态平衡。
5、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针对分科课程而言的,现阶段分科与综合是两种趋势,不能只顾分科不顾综合,也不能只顾综合不顾分科,二者应有效结合,分清之间的度,因此普通生物学课程体建设不能局限在本门课程的视野范围内,还应有效的融合借鉴其他课程的理念、手段或方法。此外,综合性原则还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仅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全面发展的的基础上照顾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学生,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三、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1、目前中小学科学教师师资极度缺乏,新上任的科学教师知识面不够全面,综合能力素质不能及时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生物学知识、丰富拓展视野、同时通过实验动手操作锻炼了他们思维模式,为将来上实验课为学生演示操作打下基础。本课程的开设是也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配合中学新课程改革,培养具有综合自然科学知识、综合科学教育能力、综合科学素养的全新型师资。
2、科技发展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指出“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许多新兴的生物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如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动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发展迅速,给人类疾病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梦想。一些新型名词如“文化基因”、“计算机病毒”、“文件克隆”、“宇宙胚胎”等时尚名词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让学生、教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有必要学习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为人类造福。鉴于此,开设普通生物学这門课程不管是对生物专业还是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受益匪浅的,这既是对通识教育的拓展,也是专业精益求精的途径。
3、培养复合型人才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在使人成为人的基础上,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无论是提高民族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抑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由于普通生物学课程涉及的生物分支学科众多,从不同的学科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探究意识。在不同性质、类型的实验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方法、手段,学生可以从中有效的锻炼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模式,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培养个性化人才。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获得,与兴趣发展、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密切有关,生命科学教育在发展学生兴趣、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陶冶人格修养上均有独到的作用和效果。比如,生命科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素质,从而真正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逐步具备生态文明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