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育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分析

2014-05-30钱守云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弱化德育教育中学

钱守云

摘要:针对我国现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低下和弱化,本文以德育教育原理、德育教育方法论为指导,从教育者的失误这一角度分析了德育教育有效性弱化的主要表现及成因,根据德育教育原则,提出防止德育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对策与构想。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有效性;弱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4-0083-05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质量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内容的范畴。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名之为德育。

当前,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创造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不断充实德育教育理论的宝库;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失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有效性弱化。

一、当前德育有效性弱化主要表现

(一)德育目标确定的失误

1.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

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的现实社会,评判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多倾向于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成为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有效信号,升学率作为评估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唯一指针,这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至上,使智育成为第一因素,表现出严重的唯智倾向。

2.目标制定的不科学性

由于忽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客观认识,教育者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在制订德育标准时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受教育者为应付考试,被动地接受教育目标所规定的教育内容,却难以内化成其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

3.心理问题德育化

教育者往往把受教育者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教育者容易把受教育者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对受教育者个体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忽视了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

(二)德育内容处理的失误

1.内容的不稳定性

德育内容常常是动荡和摇摆不定的。粉碎“四人帮”以后,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到“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再到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育;1989年动乱之后,进行反“和平演变”教育、“两史一情”教育;现在,又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由于内容的持续变革,从而使我们更多的是应对、应景、应制成份。

2.德育内容的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学校德育教育理应做出响应。然而,德育教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

3.单纯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性德育教育课程

中学教育,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磨练,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比较严重。实践性德育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某种统一的道德认知,而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受教育者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从中进行自我教育,学会社会生活,获得道德的健康成长。但由于教育者的预先安排、统筹包办或过度保护,使得学生的“践行”总是免不了走过场,难将受教育者的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三)德育教育方式选择的失误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隔膜的人际关系

受教育者应是在沟通中学会沟通,在被人理解中学会理解别人。市场经济要求彻底打破过去封闭单一的局面,教育者对此认识不够,往往因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照样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老办法。教育者找受教育者“个别谈话”的情景,受教育者多数是站着,从姿势上看就处于受审地位。尤其是当教育者发现受教育者某些方面不符合“正统”的要求时,不是冷静耐心地分析成因及科学对策,而往往斥责多于宽容和理解,批评多于分析和思考,禁止多于疏导和开启。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感情上的对立,这种二者关系良性互动的缺乏势必造成心理隔离。

2.注重单向灌输,忽视主体性的存在

教育者以居高临下的态势认定自己所灌输的道德正确无疑,并以他人需要自己所授的道德为前提,以自己能够完成道德灌输为己任,这显然是一种虚妄的假设。灌输教育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

3.教育者采取侵犯受教育者權利的错误教育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教育者的教育过程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约束,加之教育者侵犯受教育者权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导致教育者采取法律明文禁止的错误教育方式的频繁发生。在我国的普通中学,主要表现为侵犯受教育者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如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性惩罚;侵犯受教育者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如随意开除受教育者等。由于错误的学生观的作祟,在教育者的眼中,受教育者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是可以任意揉捏的面团,动辄呵斥,惩罚受教育者,不容受教育者申诉,唯我独尊,不把受教育者作为权利主体和公民来看待,在这种简单粗暴的错误的教育方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受教育者评价的失误

1.扼杀受教育者个体差异性的评价标准

“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择功能,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淘汰的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分类划等,以区别成功者、一般者与淘汰者。由此产生的评价标准窒息或抑制了大多数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成长。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观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学生,或者学习好又听话的才是好学生。评价好学生的标准也就演绎成听话、不惹麻烦、虚心接受,教育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节拍走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

2.评价过程中的形式主义

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学生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便是德育的结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教育者就考虑得很少。容易导致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

3.评价结论的有失偏颇

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认识,其对受教育者的评价结论有失偏颇。如对问题学生的评价结论,由于认识不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忽视其主體能动性和潜能,认为受教育者不具有先天禀赋,不可能被开发成才。这样的评价结论显然没有考虑到着眼于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驱动力。

二、当前德育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 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原因

1.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办学目标的偏差,导致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唯质量而论,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考试舞弊、加重课业负担、体罚学生、赶走差生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衍生。学校师德的考评也囿于校内,师德延伸的范围偏于狭隘,如有的教师校内是良师,校外是赌徒;校内讲科学,校外搞迷信;校内是君子,校外有伤风化。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教师由于不能率先垂范,教育者难为受教育者认同,其所进行的德育教育过程就难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2.科学文化素养的匾乏

由于教育者不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揭示的道理就未免浅薄,不能适应教育对象需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就不大。更进一步地讲,教育者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道德科学的基本知识,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各种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不能够作圆满解答,不能够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明确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科学地分析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方向。

3.良好心理质量的欠缺

主要是追求、意志、情感、风度四种心理质量。追求是创造精神的核心,是目标专一的进取,是顽强意志的体现。教育者不具备意志质量,就不可能懂得如何调整和调动学生的意志,更难于形成教育群体的坚强意志。所谓情感是指教育者个体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教育者不注重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倒是用消极的情感在影响学生,这就难以形成一个具有“高情感”的教育场。风度是个人气质作风、性格、修养等心理质量的综合反映。正是由于风度没有一定的标准,教育者的修养锻炼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宽容大度不够,注重客观不够;德育教育历来重视群众威信,学生也总是“度德而师之”,教育者重要的风度就是“师表之风”。

(二) 教育者所处环境的原因

1.受教育者的现实矛盾

一方面是社会摆在学生面前的各种任务、要求和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内部状态,包括意识和个性质量。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1)理解、辨别和抵制能力与社会复杂性的矛盾。由于思维的批判性不强,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消极因素不能理解;思想上陷入困境,形成社会化的缺陷或错误的社会化。试以吸毒为例,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来自教育者的正面教化是远而虚的,看不到跟自己的关系;而来自吸毒者的诱惑,那却是近而实的。(2)自我意识增强与认识能力、客观现实的矛盾。由于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发展,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由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是对威望、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迅速增强,主动而广泛地接触社会,接受社会影响,接近社会的要求,完成个体的基本社会化。

2.中学内部德育教育工作机制的低效

目前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由于党支部居于领导地位,支部书记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长在管理上缺乏责权,影响了校长抓德育教育的积极性,而党支部书记要全方位地抓好工作,又难免力不从心。在校长负责制中,整个德育教育管理体系归于校长领导,党支部仅处在监督地位,党支部书记要抓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又无兵将。书记要担负起领导责任,又会进入校长责权范畴,校长、书记二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影响学校领导班子的稳定和团结。政教处虽然配备了主任、副主任、干事,但人员较少,目前只起着处理学生违纪、违规的作用。单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还使得各个机构相互间缺乏协调性能,使得学校内部的教育力量难以拧成合力。

3.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

压倒一切的应试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了考试机器,缺乏素质意识,忽视做人的道理和自我完善的高尚动机;教育者按分数给受教育者排队的风气使大部分受教育者带着失落感踏入社会,还没开始真正的生活就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为了应试,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了应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获得而轻视能力的转化:为了应试,只重视尖子学生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升学率的魔棒使教育者淡忘了教育的真正的意义。书山题海,使教育者远离了德育教育。

4.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种道德净化机制,学校因摆脱不了整个环境的影响,其功能释放受阻。学校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受害者,德育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果说家庭、学校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是经过较严格的过滤和筛选,那么社会则将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价值观几乎是赤裸裸地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并且影响方式是现实的、生动的、鲜活的,尽管影响结构松散、控制手段最弱,影响情境具有随机性;但它的影响过程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也最具有深刻性。

三、防止当前学校德育有效性弱化的对策与构想

(一)认真研究客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实践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矛盾是人的生物性向社会性过渡的必然反映,个体就是在这一矛盾的推动下,在不断地解决矛盾取得平衡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并进而完成社会化过程的。

1.对客体思想活动的引导

受教育者(客体)的思想活动,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后均会出现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正确与错误的双向转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教育实现由消极转化为积极,由落后转化为先进,由迷信转化为科学,由错误转化为正确,防止相反的转化。如受教育者的异性交往问题:由于现实的普通中学缺乏受教育者异性交往的良性环境,其“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和爱情错觉(俗称单相思),给受教育者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困扰。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受教育者异性交往的辅导力度,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交友观和友谊观,告诫受教育者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提倡集体的异性交往,启动受教育者内部心理机制,引导受教育者做感情的主人,促进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

2.德育教育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人在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中所建构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德育教育的主体性,即是指受教育者运用自身早期活动中业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态度体系。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学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各项学习活动成为主体性活动,在自觉的主体性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自立、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要求德育教育要很好地对自身做出反思和改革。

3.“道德知”和“道德行”

现实的教育更多地解决了“道德知”的问题,而在有意识的“道德行”方面所作的努力的成效是微小的。从实际意义上说,“行”比知、情、意更为重要;受教育者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算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共青团组织的“手拉手互助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使受教育者从小懂得一份责任,在助人中体验快乐,在奉献中培养友爱情趣。

(二)优化教育者队伍,依法从事德育教育.

教育者常常是左手拉受教育者面向未来,右手却推他们脸朝过去,心里想着提倡先进的道德人生观,行动上却做出了不良的榜樣,从前门赶走了错误的处世哲学,又从后门胡里胡涂地把它们请了进来。

1.良性环境的营造

普通中学应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者的育人意识,谋求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者道德质量发展的小环境。在这一良性环境中,着力培养教育者优良的素质结构,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观念的强化,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教育渗透和挖掘的技能技巧等,以此提高德育教育的力度和效应。

2.教育者的违法侵权行为防范

由于教育管理的局限性,一些明显违法侵权行为多以教育方式不当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从客观上助长了教育者违法侵权行为的发生。对教育者合乎“情理”不合乎法律的行为不应当姑息迁就,不能一味忌事忌语,对教育教学过程要监控有力,要以法律评价代替过去的道德评价,从法律角度公正客观地对侵权违法行为予以揭露和抨击,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3.教育者的素质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是自然的,它不仅仅是建立在权威和权力基础之上,还要靠运用自己的品格、学识、智慈去教育培养学生而获得。德育教育过程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的过程,其劳动质量只能取决于教育者劳动的自觉性、自我创造性等有关职业素质。只有提高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依靠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在教育者内心深处的“立法”,才能启动教育者自身的活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圆满完成德育教育的任务。

(三) 教育环境,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1.学校教育环境

普通中学的管理者应帮助德育教师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提高理论素养,为第一线教师提供社会考察和学习进修的机会,指导他们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是指人化了的自然环境;软环境,是指学生的群体心理环境。关于硬环境,比如说校园物质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潜在的教育意义。校园物质景观也就是通过解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就是隐性课程的作用,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给受教育者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

关于软环境,现代教育认为教育者首先是具体的人,要求受教育者学会倾听、善于悦纳,教育者首先要无条件地做到。不管教育对象好坏,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悦纳迁移到受教育者身上去,然后让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迁移,从而营造一种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够愉快地接受教育。

3.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但是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轻视德育教育的错误观念。学校教育应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做出正确的定位,家庭教育的出发点不应在知识上,而应在思想道德上。具体的作法比如说建立定期的家长访谈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使之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4.社会教育环境

教育者还应注意全方位优化教育环境,德育教育离开了社会环境的依托和支持,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具体的作法比如说坚决采取措施净化文化市场,对糜烂的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扶持健康的书籍、影视作品。文化界多宣传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涌现的先进人物,多撰写反映时代脉搏,又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的文艺作品。

(四)倡导教育科研,寻找德育教育的新路子

1.课堂教学的教育因素

由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所决定,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法,根本上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其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中学德育教育的空间和影响。当然,我们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认识不能陷入一种误区,以为仅指那些课堂教学以外的专门组织的政治性活动,如升国旗仪式、听时事政治报告、学雷锋活动。

2.自律精神的培养

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给受教育者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启迪培养受教育者在道德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所以教育者应注重对受教育者自律精神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道德规范的理性阐明,促进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绝对的放任与权威都不适合理性反省能力的发展。比较合理的教育方式應当是在要求受教育者遵循的基本的规则以外,多提供给受教育者探索世界,发展自我的机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3.心理咨询的运用

心理学揭示:思想教育过程不仅是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受教育者潜能开发,元认识能力培养及其它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那么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这时若采取压制、惩罚的手段,其收效甚微;如果采用心理咨询中的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等精神分析、行为分析、认知分析方法,则会使教育者更好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内在冲突”、“思维危机”、“行为障碍”等性格特点,使教育者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4.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

教育者还需要做出实在的努力,逐步形成实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测评、量化考核。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设计出考评的途径和方式。由于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具有明显的变动性、主动性和隐蔽性,所以测评如何准确地反映个体品德的全面性、深刻性,比如说如何反映个体外部行为和内在意识的一致性,如何反映个体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如何反映个体思想意识的深度等,这些都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所要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德育有效性弱化的现像是触目惊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从而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为现代化的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永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丘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 曾欣然.德性培养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5. 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罗洪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 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 胡卫.学生品德测评.华东师范大学,1992.

猜你喜欢

弱化德育教育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