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多元价值观
2014-05-30邓世维
邓世维
摘 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从语文教学中挖掘环保内容,把握教材,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开展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环保渗透;环保教育;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环境,教育先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方法是渗透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时代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的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充分利用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至关重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更是学生与大自然情感融和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文而异,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环保教育内容变得具体。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面积逐年减少,气候变暖,遍地垃圾等,从而诱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利用文本插图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逼真,富有吸引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利用教材的插图渗透环保教育。例如:教学《秋天》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天那么高,那么藍,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色彩多么美丽,令人多么舒服!教学中,笔者补充讲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让学生了解到天空是蓝色的原因。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蓝色的天空了——是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而造成的。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做起,保护环境。
三、在教材内容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部分的课文包含了环保教育的内容。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就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语言美、内容美、情感美;接着,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体会,使这种美进行初步转化;然后,通过语言体会大榕树的美,体会鸟的美,体会这儿的环境美;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重点语句,再全文联系,体会领悟这一切的美都是来自于环境美。此时,学生的情感已到了高潮,“鸟的天堂”环境的美便不知不觉地渗透进学生的头脑之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运用多媒体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多媒体教学形象鲜明,学生印象深刻,有一定的感染力。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能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为什么曾经中华民族的“摇篮”会变成今日“多灾多难的祸河”?这深刻地说明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如果单让学生读文,由于时间跨度大,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接受。为了缩短时间跨度,增强教育效果,笔者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水泛滥”“人为乱砍乱伐”等场景片断,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人为破坏”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一大原因。接着组织学生抓住“黄河是怎么变化的”这一主线,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认识人类才是黄河的真正杀手。最后让学生品读最后一自然段,把人为破坏、黄河变化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纵观全文。笔者趁热打铁,相机点拔,给学生营造一种“早知现在,何必当初”的矛盾局面,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接着,播放课件,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学生感受溪水又清又甜的美景。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检验。只有从语文教学中挖掘环保内容,把握教材,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开展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