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边城》: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女子

2014-05-30臧晓彤

2014年47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边城

臧晓彤

摘要:近三十年来,沈从文的文学成果不断得到认可,并逐渐形成了“沈从文研究热”,评论界对其作品的细读及人物分析,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一直有着巨大的言说空间。但对作品中翠翠父母爱情的还原、翠翠母亲的形象解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边城;翠翠母亲;文本细读;文本破绽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沈从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相关的论文也是十分的详实,尤其是《边城》中翠翠的形象分析更是不胜枚举。但笔者认为,《边城》实际是有两个女主人公的,一个是翠翠,一个是翠翠的母亲。在以往沈从文笔下女性分析的相关论文,涉及到翠翠母亲的非常少,即使提及到,也只是作为文中相关论点的一个补充例证,并未将其摆放在中心位置,包括一些沈从文研究的相关著作涉及到的也是少之又少,相比之下陈思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六讲《由启蒙向民间的转向:<边城>》第二节《人性的悲剧中》对翠翠母亲有较多的阐述,但也只是作为翠翠爱情命运的一种呼应存在。笔者以为,翠翠母亲的存在不只是只言片语那么简单,相反,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完整爱情故事和一个女性形象。

《边城》中多次出现了翠翠母亲的形象,尤其是第一章节的第五段,第一章节的第五段介绍了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第五段,试图在隐晦的文字之间还原翠翠母亲的形象。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须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愧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这一段首先讲述了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对于悲剧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根据对“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须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的解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女性性别无意识”[1];“爱情没能自主”[2];“爱的力量的匮乏”;“死于那种无为的自然性的爱的。”[3]“是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忠与孝最终左右了他们的决定,让他们选择了/忠与/孝的最佳结合点——死亡。”[4]“异族婚姻使然!”[5]祖父的阻挠。笔者认为,悲剧的原因可以从“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这句话入手。这句话笔者认为可以看做是互文句。互文,即互辞、互参,是一种修辞手法,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那这句话具体说的是什么事呢?笔者认为是“都有人阻拦”,就是说原文可以替换为“一同去生有人阻拦无法聚首,一同去死无人阻拦可以聚首”。军士认为“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但事实的结果是,“女儿”但是并没有死,还是有人阻拦了,但是“女儿”还是与“人”做了抗争,“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紧接着“首先服了毒”这句话,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实际也留给了读者很大的解说空间。军士和“女儿”约定“一同去死”并且“首先服了毒”,那么接踵而来的应该就是“女儿”接着服了毒,但“女儿”没有死。没有死的这个结果就不得不让笔者思索文中并没有进行直接叙述的“服毒”这个行为的真实性。“女儿”到底有没有服毒。笔者认为“女儿”是服了毒之后被人救下的。笔者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在于在后面“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这句话的解读。“事情”自然是指的女儿要和军士一同服毒去死这件事情。紧接着后面的表述就非常值得思索。“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这句话中的“却”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父亲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也就是父亲痛斥女儿这样的做法才是合理的。可是笔者又不得不问一句,这样的合理是作者沈从文眼中的合理,还是那群“人”的合理?现在回到“女儿”是否服毒的问题。如果“女儿”没有服毒,后面断不会有“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这样的表述。这句话深究起来,是饱含着父亲巨大的恐惧的,他太怕女儿会死,因此“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他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和女儿继续“过下去”。如果女儿没有服毒,那父亲的感受应该是对女儿的放心,而不是巨大的恐惧。再次,笔者也找不到“女儿”不服毒的理由,父亲或女儿都不是她活下去的支撑点,否则她后来不会选择撇下父亲和新生女儿“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但女儿还是活了一段时间晚于军士而死,笔者认为是女儿读懂了父亲的这种巨大的恐惧,才会“一面怀了羞愧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

在这里,翠翠母亲的形象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这是个怎样的女子?

翠翠父母的爱情开始的非常浪漫,在十三章节中,作者借助老船夫讲述了这段美丽的爱情。“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翠翠母亲”“爱唱歌”“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如此浪漫的相遇却无法相守。“一面怀了羞愧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是文中唯一涉及到“女儿”心理的描写。仔细想来,“女儿”此时的心理状态又是否只是“羞愧”和“怜悯”呢?笔者认为“女儿”此时心里是非常痛苦的。“女儿”和军士能够做出“一同去死”的约定,可见两人爱得是多么深多么烈,可是“女儿”却没有死,在翠翠出生前的这段时间,“女儿”时时背负着“一同去死”的誓约的十字架,时时思念着已经死去的爱人,时时忍受着死去爱人对自己没有“一同去死”的责难,还要时时感受着父亲怕自己去死的恐惧,这怎么是一个女子所应该承受的啊!也正因为如此,父亲和女儿都留不住自己,“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就死去了。我们还可以从后文“在一种奇迹中”的表述可以得知,翠翠是没有得到母亲多少的哺乳的,所以作者用了“在一种奇迹中”這样的表述。我们也可以明白当“女儿”完成了留个孩子陪父亲这样的使命后便去赴军士的黄泉之约。这样也呼应了第十三章节老船夫“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的说法。

通过对第五段的细读,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了翠翠母亲的形象:美丽乖巧但又强硬,坚贞不渝并敢于反抗。

《边城》中,有一个女人用死向一群“人”做着抗争,这个女人应该被铭记。《边城》于我的魅力就在于从零散的言语中读出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和故事。美丽总使人忧愁,可是还受用……(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莹,朱准.论沈从文小说中女性悲剧成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25.

[2]邹菡.翠翠:从山水走向社会——《边城》人物论之一[J].江西社会科学,2005(5):88-89.

[3]汪树东.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重读《边城》[J].名作欣赏,2006(8):20.

[4]张鹏辉.文化的宿命——《边城》中翠翠母女悲剧命运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J].文学评论,2002(3):71.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边城
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边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