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美为土地作传
2014-05-30黄钰菁
黄钰菁
《指向天际的弧线──漫谈漫画台南孔庙》是一本结合图文来记忆故乡府城之书。经历三百多年岁月洗礼的孔庙,见证了台湾近代开发史的荣枯与变迁,亦是台南著名的地标。从历史文化层面来论,这堵红墙象征着中华文化在此生根;对一个游子而言,它是家乡的代名词,也是台南人记忆里无法抹灭的色彩。
“一开始单纯觉得孔庙很漂亮,想将它画下来。画(写)了它,确认了那是出于自己对家乡的感情。”作者苏春敏小姐在发表会上的这段自白,确实将这本书的精神内涵与成形过程一语道尽。现今手里感受到成书的厚实,于2012年时,不过是二十来幅的工笔画。当时远景的发行人叶丽晴一眼识得画里千秋──与红墙绿意相映的台南孔庙;由西方水彩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画作,色泽饱满又透着几许水墨的写意韵味,构建的细节和光影的捕捉着实令人惊艳。这几幅工笔画出版成一本美丽的画册,确实有其风格特色,然而,若能用文字深入诠释这些古迹建物,详其未尽之处,它将会是一本精彩动人的书籍。于是,她暂搁下出版画册的原定构想,转而向作者提出“是否能写”的建议,为书的编辑方向达成不甚确切的初步共识,既非一拍即合,也留了下不知何时得以揭示的伏笔。
若此次会面是一处伏笔的预留,要追溯这本书构思的始源,时间可推至2011年,因同窗契友接手“台南市中暨大成国中校友会”,促成了苏春敏小姐自美返台的契机。一行人穿梭在家乡的土地上,随行友人将视野所及的老屋、古迹、旧巷等历史细细爬梳予她。如昔日因五条运河汇集而得名的“五条港”,在他人口中说得那般熟稔,之于她竟是如此陌生,心念所及的家乡似乎成了一个既熟悉又困惑的名词。漫步至文学馆时,她细读到闽南语诗《爱情 仔店》:“我的爱情并不俭/全部交关/你开的爱情 仔店……”(意为“我的爱情毫不吝惜,全部惠顾给你开的爱情杂货店”)。友人见她意犹未尽,事后以e-mail传了庄柏林作词的闽南语歌《苦楝若开花》,一名同砚读后去信道:“旧台南州知事府邸前有几棵百年苦楝树,特别雅致。只因命名之累,受尽冷落。‘苦楝的闽南语谐音如‘可怜,民家几乎不种这树。”
初闻苦楝之事,一个念想跟着跃上心头:由同窗执笔写,自己来绘图,似是可行。一念之动,她便执笔画了几幅,以熟悉的红墙──孔庙为描绘对象。其间友人提出画台南各景点作为旅游书,她也不改其志,因在审视孔庙建筑时,十来幅画已映入艺术家的眼底,只待时间让它于纸上成像、现影。
一年后,看似将以画册拍板定案,未料临门拐回至原初构想──不同的是,书写者成了自己。
2013年中秋前的第二次会面,苏春敏小姐返台揭示了这酝酿一年的伏笔。她不仅带来了近五十幅画作,且有文字作发声,从绘者到写作者的身份转移,其背后的意涵不单是一名建筑生手研读群书的自我解答,同时也藉由传统建筑与文史背景的书写与阐述,找到认识家乡土地的方式。
谈及画里乾坤,作为一名替孔庙纪实的艺术家可不敢有丝毫含混,既是以工笔画写“真”,木构建上的偶、奇数,一根根算得清楚,只因深知它对中国人的意义才这般锱铢必较。见她如此费尽心思求“真”,亦有人问:“何不将实景拍下来?”然而,以镜头捕捉的画面、视角实是有其限制,作画者却可透过自身的美学观点,去其糟粕,留其精华,除了感知纪实,亦能筛滤画面上有碍观瞻之处。后记《绘画空间的演变》详述古今绘者以不同手法主观呈现空间的目的,此中差异也突显了画图是有其必要的。一方面按着实景写真,另一方面着手“粉饰太平”,虚实之间的交错与拿捏皆取决于作画者的寸心。一切准备就绪,如打湿的图纸面,收笔方休。
初见苏春敏小姐的画作即知这会是一本美丽的书,艺术家表现建物的美,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达至平衡,编辑这本书亦然。印象颇深的一次,是与作者协调图文次序的统一与节奏,因图置放的左右影响视觉心理及对图像的关注程度,是以舍弃了次序的制式,而循着理性的法则来寻求更多与观者感性的对话。为让书的内容臻至完美,作者在即将付梓的时限内连夜画上明伦堂侧面、文昌阁的木梯、编钟和敔等图,不知拂去了多少橡皮擦屑。其间,她绘制西庑内的木雕老虎──“敔”时,因昔日敲其头、刷其背各三次,表示乐章奏毕,于是心生将此篇排于正文之末、后记之前,正巧与其本职相互呼应,也体现出作者的巧思。
从一开始纯粹对美的欣赏,兴起了画的意念,进而衍生这一系列的孔庙纪实。此中曾有过力挽狂澜于亡逝的慨叹,面对老榕、孔榕的相继逝去,她慶幸自己于三年前就开始着手,方能将消逝在时间奔流里的事物记录下来,也深刻体认到“有些事情应尽早做”。既已找到了自己为土地作传的方式,舍我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