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的恒常沉默与暗流

2014-05-30苏惠昭

书香两岸 2014年4期
关键词:书展台北文学

苏惠昭

说起来有点让人迷茫,也有点心酸。台湾,春寒料峭的此时此刻,从电子媒体到纸媒,不是狂播狂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就是追悼思忆高凌风。还有那么一天,美剧《纸牌屋》因为关乎政治权力斗争,甚至上了《中国时报》头版。

街头上大排长龙的是一支全家便利的草莓冰淇淋。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络版刊登了一篇报导,谓台湾媒体以“实时报导耸动及媚俗的事件”举世闻名,又谓“台湾民众受够了猥亵,麦克风堵到脸上的新闻报导”。

书恒常的沉默,没有新闻,仿佛一切都在地底下流动,属于一小群不愿意追随主流媒体,从地面逃逸到地底探勘的人。滋养地球一切的营养土壤与丰富矿脉都在埋藏在地底。

这个地底的世界也有它的嘉年华,它的主流与非主流,譬如书展。

春节假期结束后展开的台北书展,热热闹闹六天,五十万人次参观。吴明益为新书《浮光》举办的讲座,如潮水涌来的听众满到溢出河道;日本小说家石田衣良,畅销小说《时间裁缝师》(大陆译作《时间的针脚》)作者杜埃尼亚斯,《羊毛记》《尘土记》作者休豪伊获邀为书展贵宾。休豪伊自费出版科幻小说《羊毛记》,畅销之后大型出版社排队争取。他仅卖出纸本书版权,保留自费出版电子书的权利。有记者问他成功秘诀,他的回答是,唯一的秘诀就是热爱写作。杜埃尼亚斯与张大春的对谈,满场大呼过瘾。

吴明益没有公开表明热爱写作,比较起来,他更像勤恳耕耘的农夫,从论述到小说,仔细地种植每一种作物,连脸书上的文章都用心经营,不喧嚣,却发散低调奢华的魅力。《浮光》是一本摄影文集,统摄作家的摄影阅读,摄影思考与说故事的能力,把他的小说读者带到另一个国度。

2014年书展的焦点在“独立出版”與“独立书店”。众多出版摊位中,28家独立出版社联合参展的“读字部落”,业绩较去年成长一倍,销售前三名为沈意卿小说《那些杀死你的都不致命》,经典级翻译小说《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新创刊的关于书的杂志《本本》。另有话题性的《我的两个妈》,作者查克·华兹,他由两个妈妈抚养长大,“我一直都是正常的,直到社会告诉我,他们觉得我不正常”。《朱尔丹的疯狂日记》则是南方家园推出的第四本非洲小说。

对于诉求小众,追求多元创意的独立出版社,积极经营脸书是最佳的宣传管道,书展则是检验营销成果。

台湾独立书店文化协会则首度以“我们的书店”为主题参展。独立书店贩卖的是理念,摆出的书与大型或小众出版社截然不同,被媒体称颂为“台北书展最特别的风景”。

小众的力量像一团灿亮的火球,大舞台上的一点光亮,但不是说大型或主流出版社黯淡了,它们依然主导市场,这一点看畅销书排行榜就知道了。

皇冠循例不参加书展,但2月22日的60周年庆,几乎可说是台湾文化界大动员,庆祝会场邀请到严长寿、蔡康永、张曼娟、侯文咏、郝广才、刘梓洁六大作家出席,另有60位海内外名家献上祝福。皇冠至今出版六千多本书,第720期《皇冠杂志》推出厚达664页的《圆满》特刊。87岁的创办人平鑫涛亲自出席盛典,现任发行人平云宣布将捐赠六万册图书给偏远地区资源较匮乏的学校和图书馆。

“台北文学季”则在同一天开跑。台北市文化局端出“朗读台北”“走读台北”“赏读台北”“聆读台北”和“影读台北”五大菜系,以眺望、行旅、观影和阅听庆祝台北建城130周年,企图呈现一个处处可以文学的台北,但文学必须与电影、音乐、旅行结合,不断扩大定义,正正突显文学无以自满自足的困境。

素人作家的好作品

文学很难定义,文学素养也很难测量。泥水工夫妻档郑秀銮、王永发,一写字一绘图,然后由女儿担任美术设计,出版《泥地字花》。郑秀銮的童年乡间回忆写来纯朴优美不油腻,这应该是“素人”的魅力吧。

新闻需要话题,素人的好作品,就是话题。

“话题书”还有陈昭如的《沉默》。2011年台湾南部一所特教学校被揭露发生大规模性侵事件,但两年后事件落幕,仅有十人被惩处,无人被撤职。陈昭如以调查采访记者身份介入,亲访受害学生和相关团体,写成《沉默》一书。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接下来呢?能够改变什么?报导文学(报告文学)在这个小确幸世代还有多少力量?

答案还是沉默,但有时候,沉默是有力量的。

李欣伦当然不是素人作家,她现任教于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但相隔五年才出一本散文集《此身》,确实受到文学界瞩目。从第一本散文《药罐子》到《有病》《重来》,李欣伦医病、女性身体和受苦肉身的写作主题十分明确。不但明确,且与生命日常深层连结,选择素食便是其一,“欣伦的吃全素是对世俗的抵抗与对众生的爱护心切”,周芬伶说。

周芬伶教学,写小说与散文,东海大学中文系出了杨富闵、包冠涵等一批新世代作家,她功不可没。继去年的《散文课》,新春伊始周芬伶又推出《创作课》。《散文课》回答了一般读者对散文的十大疑问,《创作课》则从学者兼作者的身分出发,娓娓道出写作路上如何走出自己的独特方向,并开模铸具,提供各种创作类型可以遵循的脉络。

但写作到底能教不能教呢?这千古艰难的问题,最接近正确的答案似乎就是周芬伶说的,入门需要有人带,修行就在个人了。

然创作恐怕比学术更加迷人,专研古典文学的王琼玲为“生命的提升与救赎”,转向写作,写罢《美人尖》《驼背汉与花姑娘》,再交出首部长篇《一夜新娘:望风亭传奇》。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编辑是需要学习的一门技艺,《联合文学》总编辑、小说家王聪威的《编辑样P_P》,旨在让喜爱文学的读者了解文学这一行,把内容拆解开来,就是《联合文学》编辑报告+“Guide book”核心创意编辑术+总编辑现场分析MEMO,聂永真的设计创作也成为创作的一部分。

类型小说终究还是主流

“台湾”“台湾人故事”主题继续发光发热。

《时代盛行曲》是东吴大学社会系教授石计生以宝岛歌后纪露霞为研究对象,聚焦于音乐、艺术及台湾文化史的探讨,“一种既是学术又超越学术的旅程”。吴毅平摄影文集《台北人》,以一百多张照片呈现横跨25年的台北,台北的新与旧,美与丑。《海人上菜》为台湾第一本全方位连结了人、环境与食物的海洋食材书,包含了15个讨海人的故事,从讨海人故事中连结到海鲜履历,再带出渔人的私房料理,作者薛丽妮生长在基隆八斗子传统渔村,长期从事基隆的文史工作与小区营造。张伯权《我的野鸟朋友》以文学之笔佐科普知识,摄写了20种台湾野鸟观察。

不过,类型小说终究还是主流。

春节前后一个月,列为“大书”级的类型小说纷纷上阵,《尘土记》、罗琳的推理小说《杜鹃的呼唤》、卡勒德·胡赛《远山的回音》、约翰·葛里逊《残垒》、宫部美幸《所罗门的伪证》、汉娜·肯特《凛冬将至》、马克·艾伯特《太和计划》、乔纳斯·嘉德尔《永不拭泪》……还有伴随电影上市的《华尔街之狼》,一本八年前少年小说《爱德华的神奇旅行》则因《来自星星的你》里的外星人教授捧读而神奇地大回春。

要一本书红,只要让高收率偶像剧里的男女主角阅读它就行了。那么会不会有一天,偶像剧的男女主角会问“人类社会到底走向何处?”,然后走向书架取出一本贾德·戴蒙的书?

贾德·戴蒙终于出版了《人类大历史》三部曲最终曲《昨日世界》。《枪炮、病菌与钢铁》探讨人类社会的命运,《大崩坏》解读人类社会的明天,《昨日世界》则借镜传统社群审视自己的文化与文明。

《1913繁华落尽的金年代》写二十世纪初西方文明盛夏的历史回忆。从石刻时代写到Google Maps,《地图的历史》写出了全方位,完整的地图文明史,以及作者赛门加菲尔所说的,“一本世界的演变史”。法兰西院士欧森纳的《纸之路》也是一本历史书,关于纸文明的溯源行旅,向因着时代改变而一步步消失的纸致敬。“生物多样性之父”韦尔斯《给青年科学家的信》,系将其六十年学思历程化为二十篇写给年轻人的信。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则写出了个人的宇宙,个人的历史——《我的人生简史》。

这世界最重要的东西,经验、知识、信念、想象、梦……最终都将以文字,以书的形式呈现。

猜你喜欢

书展台北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空场”书展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沈鹏《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拾味夜台北
台北Z House
《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第6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圆满落幕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