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产品铸就品牌
2014-05-30曹智晔
曹智晔
在来到出版社工作之前,许立华是一名军人。虽然在军中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时常与文字打交道,但在2009年转业来到北京燕山出版社(下文简称:燕山社)工作,他还是经历了一段适应的过程,“毕竟在部队里的具体工作内容跟出版行业相差太远了,以前完全没接触过,所以刚来那会儿什么都不懂。”但或许是当兵练就的那股倔强脾气,让他认准了这条路并勇往直前,“既然要做这一行,就应该尽快进入这个角色”。
初到燕山社时,许立华担任出版社的党委书记,兼任副社长,这让他感觉压力小了一点,“因为这样我就不需要做一线的工作,而是在整体上管理出版社的经营、发行,把握出版社的总体方向”。但慢慢融入工作之后,许立华渐渐才觉得自己身上责任重大。由于是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出版社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与市场脱节,员工的观念也不太跟得上形势的发展。这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旧体制观念根深蒂固,要调整过来存有不小的难度,燕山社亟待一个强势的人来扭转局面。而且,当时出版社基本上处于负资产状态,是发展的低谷,因而许立华的到任颇有点临危受命的意味。而这位自称“之前对出版完全不懂”的新官儿,就这么凭着自己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慢慢探寻着这家出版社发展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
诚信是企业经营的根本
1985年建社至1995年的十年间,是燕山社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依托主管单位——北京市文物局的专业优势,燕山社将考古、古籍文献、传统文化(尤其是北京地方特色文化)作为出版的重点方向,集中打造了一批在市场上有口皆碑的优秀出版物。例如出版于1990年的《京剧史照》,囊括了1850-1989年间的1153幅珍贵京剧名角照片及舞台照,并附有京剧史上所有名角的个人简介。该书获得过国家优秀图书奖,如今在旧书市场上,价格也被炒到了原先售价的好几倍。《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则是第一本详细介绍永定河历史文化的书籍,向读者展示了永定河的历史沧桑及其与北京城的血脉联系。而像“北京旧闻丛书”为读者集中介绍了北京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展现了北京的文化积淀,深受读者好评。许立华说,“直到现在很多老人说起燕山社,都会想起我们的这套介绍北京传统文化的书。有些读者会有这么一个印象,就是燕山社的书代表了北京文化。”同一时期出版的《登科记考补正》《经史说略》《中国宝卷总目》《古籍整理浅谈》《加摹乾隆京城全图》《琉璃厂杂记》《北京出土文物》等,也都深受市场好评,为燕山社树立了品牌。
然而,旧体制下的运作模式渐渐与改革开放的需要背道而驰,燕山社的内部也渐渐出了问题,曾有一段时间,过去合作愉快的客户逐渐都不再与燕山社合作,“因为我们做事不诚信,合作没有保障,大家自然就不再和我们合作了。”所以,许立华到出版社之后,不时向员工提醒诚信立业的道理,力图改变了出版社曾经的负面形象,“之前那些不合作的公司,发现了我们的变化,渐渐又重新建立起了合作的关系。”在许立华看来,燕山社一直以来都不缺人才,不缺文化,因此只要企业与他人建立了互信机制,就什么事都好办了。
为了让员工们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运作模式,燕山社还尝试了一些创造性的做法,比如以资深编辑的名义成立工作室。据许立华介绍,这是由于当初燕山社在转企改制的时候,有一部分员工面临内退,但不少员工在社内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和经验,如果在内退后被其他单位聘用,无疑是燕山社的损失。因此,为了方便老员工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燕山社就为有能力的老编辑成立了独立的工作室,让其紧跟市场的阅读潮流,相对独立地策划选题。这种开放的模式,重新激发了老员工的编辑灵感和工作热情,不少优秀出版物也得以涌现,例如马明仁工作室于2012年12月推出的《意象京华——老舍与北京的文化情缘》,就是由在燕山社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资深编辑马明仁策划编辑的。此书成为燕山社入选北京市新闻出版局2013年度贺岁图书。
扩充自己的特色产品线
走上企业化发展道路之后,燕山社在坚持传统特色之余,也努力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文学书籍。早在国内刚兴起世界名著阅读热潮的时候,燕山社就推出过一批世界文学名著,可由于文稿水平、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因素,这套书并不卖座。但燕山社并未因此偃旗息鼓,而是在前套书失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启发思路,在二十一世纪初推出了一套全新的世界名著——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由于有前车之鉴,所以在这套书上,燕山社在读者定位、文稿翻译以及封面设计上都颇费了一番心思。这套书的翻译与编选,既吸收了一部分“五四”以来傅雷、冯至、李健吾等翻译大师的译作版本,也大量选用了后期成长起来的一流翻译家,如李文俊、朱虹、罗新璋、吕同六、杨武能、顾蕴璞等名家的高水平译作。同时还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院的柳鸣九担任该丛书的主编,从整体上把控这套书的质量。许立华坦承,在翻译文学方面,燕山社自然无力与人民文学社、上海译文社等老牌翻译文学出版社相抗衡,于是以自己的特色作为做这套书的切入点,“我们要做的是普及型、大众型的名著系列,让大家都能看得懂,主要是面向普通百姓和学生。所以我们要求译文不能很高深,而是最好浅显易懂,跟大家的口语相结合。在编译的过程中,我们也找了很多学生来试读,让他们提出意见。” 由于定位清晰、有的放矢,这套书大获成功,依然是目前燕山社的主打产品之一,不断加印。许立华说,虽然后来根据市场的变化,在装帧设计以及文稿的个别内容上有所调整,但大体上依然保持了这套书的原貌。
对于国内文学名家的作品,燕山社也努力将其推介給广大读者,“世纪文学60家”就是其中集大成者。“60家”是书系策划之初所设定的方向,至今已推出了四十多家,包括鲁迅、冰心、沈从文、艾青等早期国内文学大家。燕山社同时也密切关注现当代文坛的动态,一些后期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也陆续被燕山社收录到书系当中。许立华说,燕山社近期刚刚推出了毕淑敏的作品集,今年5月份还会先后出版刘心武、邱华栋、徐坤、从维熙的作品,“我们希望能够将二十世纪华文创作的精华都吸收进来,打造一套可读性强,同时也有收藏价值的精品书籍。”
在文学书籍的出版方面,燕山社并不拘泥于只是出版纯文字的图书。对于如何更直观地让读者理解书籍,燕山社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2012年推出的“中国古典名著绣像珍藏版”书系,就是希望通过各种精细的绣图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书中的故事情节做补充,在装帧上也比较精致,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201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包括《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同样是一套精装插图珍藏版的丛书,夹在内文中的各色插图再现了书中的关键情节,帮助读者更深层次地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这些都是燕山社在出版上的一些开放性的尝试,但许立华说,“我们的出发点依然立足于出版普及型和大众型的文学图书”。
出版社的发展之路在于“专精特”
随着近年来市场上的文学图书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价格战也愈打愈烈,这让燕山社也有些无所适从。“我们感觉文学书的出版近年来也遇到了瓶颈,如果按照之前积累的传统,继续做世界名著的话,可能出版社能够基本维持,但却很难迎来新的发展。”燕山社也曾尝试做一些畅销书,或是出版引进版、影印版的图书,但市场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经过几番摸索,燕山社渐渐总结出,“专精特”的出版才是生存发展之道,这也成了目前燕山社发展的整体规划。
许立华说,“专精特”实际上就是要体现出燕山社的特长,“‘专是指我们能够依托文物局的资源,在考古、古籍方面更有优势,将来也会与文物局有更多合作;‘特,就是要继续保持和发扬我们原有的东西,比如北京地方特色文化这类;‘精,则是出版精品。因为燕山社在前几年的发展中,在品种上做得比较杂,什么书都做,这就影响到了一些精品工程的质量,接下去我们要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做好、做精。毕竟我们曾经走过一些弯路,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需要我们通过出版精品来重新树立形象。”许立华希望,燕山社的出版品能够以坚实的人才结构为基础,为此他有针对性地成立了专门的编辑部门,如文献分社、文学编辑部、北京地方特色編辑部等,“就是以这样的小单位,相对集中地专攻某一项领域,然后做好它。”
在这样的大方向之下,新的一年,燕山社计划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逐步拓展产品线。一方面,“世纪文学60家”的产品会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古籍和传统文化的出版会继续跟进,尤其是在近年来出版社引进了古籍方面的人才之后,也很有决心在古籍出版方面,特别是北京历史文化等方面有所作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立华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出版社,如果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或是形不成自己的特色的话,将很难在竞争中立足,更妄谈发展,“所以我们更需要另辟蹊径,朝出其不意的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