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基础嵌入创业实训融通式教学模式初探

2014-05-30徐朝东陈旭阳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嵌入

徐朝东 陈旭阳

摘 要:教育部明文规定要求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必修课,鉴于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大班教学的弊端等因素的存在,创业基础课程开设面临多重困境。通过创业基础与创业实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比较,尝试性进行创业基础嵌入创业实训融通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关键词:创业基础;创业实训;嵌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4-0024-03

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对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作出明确规定。《基本要求》强调,各普通本科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1]一年来,各高校创业基础课程建设现状与《基本要求》的明确规定相去甚远。如何创造条件,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将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面临的困境

1.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策划、市场营销、团队组建、财务体系等一系列领域,对创业者的素质、能力与知识储备要求很高。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双主体。创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也必然对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目前,普通本科高校在创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刚刚起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中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

2. 大班教学的顽疾无法规避

《基本要求》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近年来,高校的每年招生人数都颇具规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和相当规模的高校学生使得“创业基础”必修课必然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动辄百余名学生同时接受创业知识熏陶,创业教育的分类指导根本无从谈起。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大班教学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的顽疾势必要在创业基础的课堂上再现,旨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锻炼创新精神的创业基础课程将会成为学生的“鸡肋”。

3. 创业政策导向与学生需求之间的错位

近年来,国家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贷款、创业指导等方面。[2]然而,这些政策大多数是有“有效期”的,一般是面向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因此,在低年级(一、二年级)让学生接受创业基础教育,无法保障教育的连续性和实效性。高年级学生(三、四年级)更注重专业发展和毕业出路,虽然创业是出路之一,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身份预期和高等教育“分化”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大多数选择“考编”和“考公”等途径,仍然期望拿到一个“铁饭碗”。在创业基础课程与各种编制考试、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选择上,学生们更倾向于后者。

有鉴于此,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大班教学的弊病和学生需求偏向的内在驱动等困境的存在,成为普通高校实现创业基础课程规范化建设道路上的较大障碍。

二、创业实训的功能——基于领航者创业实训系统的分析

1.我国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训体系。目前为止,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企业家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比较典型的课堂有“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企业家精神”等。在学校之外,社会上开展的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也不完善。“理论性强、实用性低、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是我国当前创业教育的现状。[3]

创业教育本身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教育过程中必须具有实训实践环节,但传统的实践手段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尝试创业面临场地、资金短缺等困难,并且存有很高的成本和很大的风险;企业经营管理实习要有企业接收、岗位及工作安排等现实问题,很难达到实训实效;创业计划大赛由于学生缺乏商业实践,往往不切实际、纸上谈兵,对创业能力的提升空间有限。

2.创业实训的功能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实训实践环节薄弱的现状,考虑到尝试创业、企业实习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存在的弊端,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是创业实践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對于大学生而言,接受创业教育的培训主要是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创业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对自身的认知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去衡量创业者自身的创业素养和潜能?设立一家企业需要什么条件?如何经营一家初创企业?创业者不能带着这些问题去创业,理性的创业者应当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进行创业实践。

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进行创业实训能很好的解决创业初期“三问”。面对第一问:“你的创业能力和潜能如何”,实训中学生通过对创业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创业时机、职业性格、职业性向和创业倾向等层面的测试,达到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目的。针对第二问:“设立企业需要哪些条件”,实训中设有企业设立环节,学生通过在系统里成立一家企业,可以学习到企业选址、命名、融资、前置审批、申请营业执照、刻制公章、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等知识。面对“如何经营一家初创企业”,学生在实训中需要以经理的身份开展经营决策。企业选址、原料采购、人员工资、银行贷款、广告营销、产品定价、市场竞争、产量计划等都需要学生逐一决策,“从做中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基础嵌入创业实训融通式教学实践的探索

基于高校开设创业基础面临的困境和创业实训的功能分析,结合创业基础与创业实训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比较,笔者尝试进行了将创业基础嵌入创业实训的融通式教学模式。

1.創业基础与创业实训的教学目标相同

《基本要求》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创业实训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和运用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由此看出,创业基础与创业实训在教学目标上相同。

2. 创业基础与创业实训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基本要求》教学大纲要求,创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新企业的开办。创业实训包括创业前期准备、创业必备能力、创立企业和经营企业四个部分。通过创业基础与创业实训的教学内容的细致比较(表1)发现,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3.创业基础与创业实训教学方法相互借鉴

《基本要求》指出,“创业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创业实训的教学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主张通过参与和“从做中学”达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包含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上创业实训和创业基础的教学方法相互借鉴,互补有无。

综上所述,创业基础与创业实训相同的教学目标是方向保障,高度一致的教学内容是体系保障,

教学方法的相互借鉴、互补有无是方法保障,这些为创业基础嵌入创业实训提供了可能。笔者在2013届毕业生进行部分班级融通式教学的结果,通过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教师相互听课等多种方式进行反馈,结果表明,二者融合教学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

[2] 周建华,陈旭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导航[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版社,2012,235.

[3] 付鹏.创业综合培训教材-核心培训教程[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Abstract: The special theories on feminism, gender role, gender stereotypes, discourse right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can provide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indicate many feasible paths of protecting the legal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female teacher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value on gender for the pursuit of social justice and gender equality and promot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e harmonious campus.

Key words: feminism; college female teach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safeguarding

猜你喜欢

嵌入
组织嵌入的限度与非公党建区域化策略选择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嵌入式融合模式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
农民合作社功能“嵌入”与村治模式改良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研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医技预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链服务
高校图书馆无缝嵌入教学服务研究进展
基于产业链的国际航运产业再认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