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然要求与必要举措

2014-05-30符登霞杨花英

中国市场 2014年47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治理创新

符登霞 杨花英

[摘 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发展“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面对社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以创新治理理念为前提,创新治理主体为保障,创新治理方式为根本,创新治理制度为突破,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关键词]治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86-03

1 本质目标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社会风险加大,从2009年以来就有很多影响较大的社会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制约了社会和谐发展。面对这种现实,究其根源就在于我们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本身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因此,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归根到底就是一场政府改革,是还政于民和还权于民的过程,核心问题就是强调政社分开,强调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稳定社会的三元权力博弈格局的“铁三角”,以达到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平衡,最终形成建立在“有限的政府”、“有边界的市场”、“有组织的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和良性互动基础之上的多元社会治理体系,这就是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终极目标。

2 必然要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提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前提,而只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有效地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其中,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分别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1]而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层面,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最终建立现代社会治理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以此来彰显国家治理能力。

2.1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可以在社会层面助推富强之梦、和谐之梦和幸福之梦的实现。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的中国梦。社会环境的安全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但是继云南昆明的暴恐事件后,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不断发生,造成民众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下降。所以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坚持源头治理,形成并保持稳定和安全的社会秩序,可以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实现国家富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和谐,是中国梦在社会领域的升华。和谐是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完善维护群众利益的各项机制,如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影响和谐的不稳定因素,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使其各得所好,和谐共处。安全与和谐的梦想集中沉淀在人民的心理层面就表现为幸福之梦。[2]安全与和谐稳定是人民感知幸福的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是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深得民心的有力保障,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必要举措。

2.2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现代社会发展“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国家政治决策层面提出,是对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积极回应。

2.2.1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与社会失范的挑战

社会转型必然会带来我国传统社会结构解体,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阶层化的社会结构(或者说社会结构正在经历一个阶层化的分化过程)意味着新时期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3]尤其表现为上层精英化与低层碎片化及其固化趋势逐渐形成,这是引发底层群体反叛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2.22 社会利益结构分化与利益失衡的挑战

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冲突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利益群体的现状是:主流群体弱势化;弱势群体边缘化;边缘群体极端化。要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难度是非常大的,就如李克强所说:“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所以,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协调者而非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必须建立公平有效的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

2.2.3 社会不公与社会伦理价值危机的挑战

目前,由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扩大,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公导致的官与民的对峙,贫与富的差距、城与乡的差别,直接造成了社会的仇官仇富现象的频发,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还会造成社会伦理价值的偏离与丧失,势必造成社会冲突加剧。

2.2.4 社会矛盾集中爆发与维稳压力的挑战

目前我国发展进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社会矛盾频发、社会问题集中的高风险时代。这些社会矛盾都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城市拆迁,农村土地征收等问题,致使公权强、私权弱,个体诱发群体,成为社会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这些矛盾集中爆发,短期体现的是维稳压力增大,长期体现的却是执政危机。

3 必要举措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央的部署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总体思路,在这里,根据中央的精神,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强调政府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必要举措。

3.1 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

社会治理创新,当前最核心、最本质问题就是要转变社会治理思路,创新思维方式。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滞后,根源在于政府对其属性、功能认识不足。因此,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应树立从一元到多元、从集权到分权、从管制到服务、从人治到法治的管理理念,这已是大势所趋。

3.2 社会治理主体的创新

治理理论强调“国家不再是最高权威,它变成了多元制系统中许多成员之一,而且为谈判过程贡献自己独有的资源。随着网络、合伙组织以及其他经济和政治治理模式的扩大,官方机构最好也不过是同辈中的长者。” [4]因此要由单打独斗转向协作共治。“社会治理主体除了一直承担重要甚至主导角色的政府外,还应包括这些年逐渐凸现出来的作为政府重要补充力量的非营利组织、市场化组织、公民社会等。” [5]那么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主体,核心就是要培育改革社会组织,走群众路线,为公民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3.2.1 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一方面,政府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必须认识社会组织发育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强化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变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做到“活而不乱,为我所用”。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很“幼小”,由于双重管理体制的弊端,政府控制过严与监管不足,行政化色彩浓厚,致使社会组织的自身发展违背其成立的宗旨,带来志愿不足、公益性差、信誉差等问题。所以必须以法律的方式加强管理并解禁社会组织的门槛障碍。

3.2.2 走群众路线,推动公民自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就强调,“把社会管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所以社会治理创新更需要依靠群众,为群众谋利,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3.3 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3.3.1 坚持依法治理

社会治理离不开法治,法治是规则之治,也是良法之治。[6]可以说,利益分配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利益调节与均衡必须依靠法治。所以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才能很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主体,必须具备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据最新统计,中央两轮巡视共82人落马,包括9名部级高官。这说明部分领导干部法制意识淡薄,权大于法、法外特权等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要求治理方式的法治化。一切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只有纳入到法治的轨道并加以规制,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3.2 坚持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在于强化社会主流意识,特别是要注重思想道德建设,一个社会能否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认同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强化道德约束,建立完善的诚信他律体系和机制,加强“底线伦理”的宣传教育,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是规范社会行为重要原则。

3.33 坚持源头治理

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重在治本,目前很多地方城市进行的网格化管理,在提供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将矛盾控制在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这才是治本之道。

3.4 社会治理制度的创新

3.4.1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关键是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近十年以来,重大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论证、评估不够。比如关于PX项目,很多城市相继出现群体性抗议事件,就在于政府对这个项目的公开性、透明性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市民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缺乏重大项目的风险评估能力。所以任何政府决策必须考虑社会稳定风险,对风险保持敬畏。加强风险管理,关键在于树立由救火到预防的危机管理思维转型。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制定,要以妥善解决群众利益为社会风险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量做到,在加快消化积案的同时,争取不再增添新的不合理矛盾。

3.4.2 完善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

由社会不公带来的社会伦理价值危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和谐有序,所以国家调整利益的政策维度应该是更多地为弱者而定,由国富到民富。

3.4.3 健全有效的公共安全机制

总体而言,我国公共安全形势非常严峻,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经济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直接触及了人民生活有序的底线。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根本保障在于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深化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关键在于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持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部门协同机制,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形成强大合力来提高应急救助能力。

3.4.4 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目前,“网下冒烟网上着火”现象成为政府治理虚拟社会的新挑战,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舆论引导、信息安全等成为社会治理最为紧迫任务。所以要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第一,要做好对虚拟社会管理的立法工作,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第二,要强化队伍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育体系;第三,要重视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引导,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总之,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采取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来推动,需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运转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

[2]洪向华,王道勇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治理创新[N].光明日报,2014-02-23

[3]李路路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社会学研究,2012(2).

[4][美]朱迪·弗里曼,合作治理与新行政法[M].毕洪海,陈标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覃正爱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A].社会治理创新——第二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论文集[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6]江必新,李沫论社会治理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治理创新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