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在进展期贲门胃底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2014-05-30陈文书孙丽娟钟志伟马洁琳
陈文书 孙丽娟 钟志伟(通信作者) 马洁琳
【摘 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底贲门癌的CT征象及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贲门胃底癌52例,52例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分析进展期贲门胃底癌CT征象特点。 结果:52例贲门癌患者CT表现:贲门壁厚,<5mm 2例,6~10mm 15例,10~20mm 26例,>20mm 11例,侵犯胃体17例;贲门胃底周围脂肪间隙不清18例,脂肪间隙清晰2例;胃部周围区域淋巴结,最大淋巴结中短径>5MM 64枚,其中病理转移50枚,淋巴结<5mm 14枚病理转移。结论:CT能显示贲门胃底癌的形态、浸润范围、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对疾病的术前分期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贲门胃底癌;螺旋CT;CT诊断;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81-01
近年来临床统计发现,胃底贲门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而术后转归以及预后结局与早期发现肿瘤密切相关【1】。因而选择合适、简便、准确率高的临床检查是增加检出率、尽早治疗的关键。CT检查能清晰显示贲门胃底癌肿瘤形态、肿块大小、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特别是对进展期肿瘤进行诊断与术前分期、手术可能性有重要意义【2】。为此,对我院2010~2013年病例资料齐全的52例进展期贲门胃底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对进展期贲门胃底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贲门胃底癌患者52例,对其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43~82岁,平均57.8岁。病程2~10个月,主要症状,吞咽困难47例,上腹部不适8例,上腹部隐疼5例,腹胀1例,食欲减退消瘦24例,黑便15例。全部经病理证实,手术病例45例,保守治疗7例。
1.2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16排BrightSpeed CT机,层厚和层距均为5.0mm,螺距0.975,病灶部位1.25mm薄层重建行MPR重建。平扫确定扫描食管下段及胃部范围后再行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团注35g/100ml碘海醇80~100 ml,注射速度3 ml/s,,患者检查前禁食6~8h,上检查床前30分钟肌注山莨菪碱(654-2)15ml,饮温开水800~1000ml,上检查床时再冲服少量水半包产气粉;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分别于25s、75s、120s行三期扫描。扫描食管下段肿瘤范围和上腹部(包括胃及肝脏)。
2 结果
贲门壁厚>5mm,周围脂肪间隙清晰2例;6~10mm15例,10~20mm26例,>20mm9例,侵犯胃体17例;贲门胃底周围脂肪间隙不清18例;胃部周围区域淋巴结,最大淋巴结中短径>10mm以上14例18枚转移17枚;,短径5mm-10mm27例46枚转移33枚,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5mm14枚;肝脏转移2例。病理鳞癌8例,腺癌44例,淋巴结转移92枚。
3 讨论
目前进展期贲门胃底癌检查方法多采用气钡双重消化道造影及内窥镜检查,但是双重对比造影及内窥镜检查仅能显示贲门胃底部腔内粘膜改变,对胃腔外信息提供相对较少,由于近年来技术的进展,16层螺旋CT实现了大范围薄层扫描,大大提高了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可更清晰、直观显示病变的细微结构、范围及其与相邻解剖结构的关系,为贲门癌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3.1胃底贲门病变的显示
正常贲门横断面表现为横置“V”字形或结节形,贲门区管壁较厚,通常在2.5~5.0 mm,大于5.0 mm可视为异常【3】。贲门胃底癌螺旋CT最直接的征象是贲门区管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5mm,内缘凹凸不平,并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向腔内,导致贲门腔狭窄,由于病变强化程度较正常胃壁明显,因此能清晰显示病变范围。16排螺旋CT可对感兴趣区行1.25mm薄层重建,结合MPR多平面重组技术的应用,选择低对比剂充盈胃腔,能直观显示病变形态及范围。但是因个体胃部充盈程度不同,正常胃壁与病变部位壁厚度差异有待研究,特别是肿块较小时明显,本组病例发现2例病例贲门胃壁局限性增厚,厚度5mm,相邻胃壁厚度3mm,容易漏诊,笔者认为诊断时要充分考虑胃部充盈情况,贲门壁厚厚度<5mm,但较相邻区域胃壁厚超过2mm时,需要怀疑病变的可能,以防漏诊。
3.2胃底贲门周围结构的显示
螺旋CT可显示贲门癌周围情况,特便是周围脂肪间隙。贲门癌向上易直接侵犯食管下段,向下易侵犯胃体胃小弯,周围与主动脉相邻,因此病变侵犯易累及主动脉;CT影像显示如果周围脂肪间隙不清晰,表示肿瘤已超出胃壁;贲门胃底区肿块与周围结构相融合,分解不清,则提示贲门周围结构受侵。
3.3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的显示
贲门胃底癌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处的特殊解剖部位,而贲门与食管下段之间有致密的淋巴网,随着肿瘤的生长即可向上沿食管的淋巴引流转移,也可沿胃的淋巴引流转移,淋巴结转移区域涉及腹腔淋巴结和胸部的食管旁及后纵膈。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转移的主要方式,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4】。有学者认为淋巴结直径5mm作为判定淋巴结增大的阈值;但是炎症反应性增生也可导致淋巴结增大。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尤为重要,有学者认为【5,6】淋巴结肿大要考虑淋巴结的形态、密度及淋巴结强化程度,淋巴结多呈相对高密度或周边高密度,中心低密度;同时还认为淋巴结越大,转移可能性越大,本组研究发现病例中仅发现淋巴结短径>5mm以上62枚,转移50枚,但是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5mm发现14枚转移;因为<5MM淋巴结数量较多,而且难于辨认,未进行统计,因此本组病例显示认为单纯以淋巴结大小作为转移标准是不科学的,<5mm淋巴结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本组病例淋巴结转移发现率仅约54%( 50/92),分析可能是肿瘤与肿大淋巴结融合,或贲门区淋巴结往往较小且不易发现。 CT易发现腹膜后、胰腺后方、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但是对于<5mm淋巴结及与肿块融合淋巴结发现较低,因此提高对淋巴结的发现对定性诊断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进展期贲门胃底癌行16排螺旋CT扫描不仅能清晰显示贲门癌病变局部情况,还可以判定有无相邻组织结构侵犯.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对于进展期贲门胃底癌的术前病情的评估,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曉军,杨兆恒.数字胃肠下行双对比造影对早期贲门癌的X线征象分析[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1):25-27.
[2]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26-427.
[3] 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69-70.
[4] 刘宝善.消化器官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7.
[5] 李顺宗,李彩英,李智岗,等.贲门癌CT分期及病理对照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60-63.
[6] 张科,江陈,汪永和,魏祥志;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意义. [J]安微医药2013,17(5):8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