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预习导学案”的操作研究
2014-05-30王连仕王玉珍
王连仕 王玉珍
摘 要:本文以“预习导学案的操作”为研究重点,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学习,有效预习、先学后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概念,展开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导学案操作; 有效预习研究;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79-002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改变老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鉴于此,我校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为重点,展开了探索高效课堂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变老师设计教案为主为设计预习导学案为主,研究预习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及具体的运用与操作。传统的教案注重的是老师如何教,是教师教的方案,使用者是教师。而预习导学案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在课下完成自学、先学,是学生的学习方案,使用者是学生。即形成了“以预习导学案为抓手,提高预习的实效性、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思路,本文就“预习导学案”的编制、使用操作做简要阐述。
一、编写预习导学案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重点,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给予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探索性原则:设计思路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学习,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各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快乐。
3.灵活性原则:学案在编写形式上应相对丰富多彩,体现灵活性。
4.梯度化原则:设计内容要由浅入深,台阶小、梯度低,尽可能关注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力的差异,能使大多数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阶段就把大部分问题解决,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预习导学案基本组成
导学案的组成在相对固定的原则下,要根据个别课时的特点进行灵活编写。学案的基本组成要素有:本节学习目标、旧知铺垫、学习内容、学法指导、学习小结、当堂检测等。
1.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目标,以及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做到有的放矢。学习目标应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要求。
2.旧知铺垫
复习铺垫或课前测试,为学习新知做好前期准备,以免出现知识脱节带来的学习障碍,可以让学生在新授前就扫清或找出学习新内容的障碍。
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预习学案的核心,应体现“引导”的功能。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此体现出来是关键,以便学生能抓住学习重点。
4.学习小结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方法进行梳理归纳,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5.当堂检测
有针对性的设计本检测,内容要突出本节的重难点,做到宁精勿滥,通过当堂检测,能及时的诊断出学习效果,做到及时反馈矫正。
三、预习导学案的形式
1.问题导航式
用问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有目的有层次的设计一个个的过关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在课下独立或合作对将要学习内容进行逐一的突破,完成课前的自学。
如语文课中《夜莺的歌声》预习导学案的设计:
问题一,“夜莺”是如何巧妙和敌人周旋,最后把情报传送给游击队的?
问题二,小孩学夜莺叫,表示什么?学杜鹃叫,又表示什么?
问题三,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是故意让敌人发现的?
问题四,“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它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五,你认为“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问题六,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或感想?
经过问题的引导,学生明确了本节内容的重点,并在问题的引导下将本节的重点内容在自主的情况下学习研究。
2.有层次的训练习题引导式
是指通过老师设计有目的的训练题,一般可以由以下几个板块组成:旧知铺垫、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预习自测。以此为导向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尝试自行解决问题,以此来锻练学生解决问题与自学的能力。
四、预习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首先,在课前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学习可独学、可组学,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前有目的的自学,完成学生先学,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就完成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其次,在学生课前自学完成的基础上,上课时教师根据教学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将学案的自学情况进行展示、交流,基础性的、意见统一的,教师就无需再参与了,老师把重点放在正确的引导与评价上来,从而减轻了老师上课的负担,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有冲突、有困难或本节课的重难点上来,节省的时间用来巩固、提高、拓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利用导学案进行多元评价,促“教——学”高效生成
1.课前组内互评,确保预习的有效性
学生拿到“预习导学案时”,首先,可以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进行“独学”,自行解决基础的问题,遇到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组内或到其他组进行“取经”;二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组长要组织本组成员,在组内进行一次交流汇报,组长对每位组员的自学情况给予等级评价;三是收集整理组内的问题,上课时提交本组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供互相交流。在此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对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确保了预习的有效性。
2.课上交流展示,促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根据课前各组反馈的自学情况,可适当调整本节课的教学策略,课前自学已经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再费力伤神的讲解了,教学过程中一带而过即可。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共性的问题上,这样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一是集中精力互相交流展示课前未解决的问题;二是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更多的巩固、拓展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高效课堂的生成。
3.课内当堂检测,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所学新知
在每节课结束前5-10钟,进行一次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同时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对于当堂检测题的设计应注意:一是针对性要加强;二是要突出重难点的巩固;三是要能在相应的时间内基本完成。
六、使用预习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注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灵活使用。随时把握课堂上学生的学情,灵活机动进行调控课堂,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少讲或不讲,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疑点,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提炼学习方法,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和训练时间。以真正落实“将课堂主阵地转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新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