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现代社会有序化政治参与的新路径
2014-05-30康玲玲
康玲玲
[摘 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客观要求,它可以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感,并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凡的意义。在网络时代,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颖、特别的政治参与手段,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景象。推动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将为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带来积极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网络问政;政治参与;公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27 — 02
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政治参与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1〕在有关政治理论的研究中,政治参与一直是个核心概念。在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整个利益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变动的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新旧矛盾同在,极容易产生政治不稳定现象。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就我国当前的实际而言,其离理想的状态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有序的政治参与可以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感。网络问政是网络社会特有的政治参与手段,其未来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与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它如何能积极地推动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怎样才能发挥出最大化的疏通利益表达、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这些问题的探索与解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问政中政治参与的特点
网络社会的发展,使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颖的政治参与手段。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参政议政,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看到各级政府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征询民意,同公众形成互动。同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相比,网络问政过程中的政治参与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虚拟性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主要有:参与选举投票、参加听证会、参与管理和监督等等。这需要公民现身一定的政治场合,以直接面对的方式完成政治参与。在虚拟的网络政治空间中,公民是以虚拟空间的网民身份注册并从事网络政治参与的,在网络上以“隐形人”的身份出现。以“隐形人”身份进行政治参与可大大降低现实政治参与中的不安全感,屏蔽掉了面对面、实名参与所可能带来的顾忌和保留,因此,人们在网络问政的运行过程中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平等性
网络问政打破了传统官僚制封闭体系中依靠层级自上而下传达信息的模式,淡化了行政系统的隐秘性、神秘性色彩,为所有公民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公开、自由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地表达诉求,自由地获取信息,而无须理会各自的级别与社会地位。
第三,间接性
网络技术的进步是网络问政发展的基础。事实上,技术一直影响和改变着政治:过去的报纸、电视和今天的互联网都在改变着政治生态。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目前,网络信息技术日趋完善与成熟,为网络问政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和技术支持。另外,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如快捷性、便捷性等特点,使得人们更愿意通过网络,发表言论,表达意愿,反映诉求。
二、网络问政中政治参与的实现状态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影响:
第一,网络问政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网络问政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了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通过制度化的网络问政,会让民众如实反映社情与民意,也让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疏通了政治利益表达的渠道,弥补了在现实政治社会生活中公民遇到的表达不畅和表达困难。
第二,网络问政调动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现实的政治系统是否提供了充分、有效、平等的参与形式和途径。政治系统的民主化程度越高,为公民提供的参与形式和途径就越多。网络问政让公民通过网络实现政治参与跨越了年龄、工作、性别、地区等诸多障碍,极大地调动了公众进行利益表达、影响政策、关注政治社会发展的热情和信心。
第三,网络问政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能够改善政府的质量和信誉。网络为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条件;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份量;政府上网极大地保证了公民对政策的知情权和对政府的监督,加强了政府本身的服务意识,拉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政府官员与普通民众之间、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网民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从而形成牢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2〕
三、网络问政对有序化政治参与的推动意义
网络问政是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既要求网民理性地问,也要求政府官员真实、真诚地答。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是网络问政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网络问政的完善能够为有序化政治参与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由政治组织和程序制度化而获得,“政治上发达的社会与政治不发达的社会,其区别就在于它是否具有能够赋予公共利益以实质内容的政治制度。”〔3〕过去,我国政府对公民的关注度不高,政府的替代参与往往是从政治精英自身感受到的受众状态去考虑公民的需求,结果公民不领情、不买账。这使政府为民谋利的主观愿望未能很充分实现,并滋生出公民对政府政策的抵触情绪。“由于国家政治制度化程度很低,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很难或不可能通过合法渠道予以表达,也很难在政治体系内部得到减缓与聚合。因此,政治参与的急剧增长会引起政治不安定。” 〔4〕所以,提高政治制度化层次是实现与维护政治稳定的根本保障。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设计与维护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实现政治参与的程序化,即通过一定的规则、程序和制度设计为公民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合法途径,以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保证各阶层利益协调整合的畅通,让公民切实感受到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第二,网络问政的完善能够推动培育影响有序化政治参与发展的公民意识。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为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为提高政府治理公共政治事务的能力与绩效而进行的具有自主性、理性、适度性与有序性的参与行为。〔5〕对公共政治事务的关心,对现有政治制度的认同,有独立的思考判断,并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与行为是政治参与对现代公民意识的基本要求。公民意识要素包括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公民的政治宽容意识。公民意识通过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规范,力求避免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而保障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同时,公民意识的确立还有助于从公民责任到公共精神层面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国民心理层面的政治价值意识与行为习惯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征主要是:家长本位、权力崇拜、自律诉求、潜规则以及均平取向。传统社会政治精英所宣传和强调的是服从权威。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政治参与都是被动的和被迫的。而公民意识的培育,离不开特定的孕育意识的生成机制。这其中,网络化时代问政机制的完善诸如领导干部在线交流的常态化、网民论坛的规范化、网上行政审批的扩大化等都将非常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反思与认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其权利意识、主体意识、法治观念等,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守法精神。
四、促进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一)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拓展同样需要政府权力的重塑,即政府的改革、创新。我国当前政府创新的目标是塑造一个有限、法治、开放的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公共决策和行为要以“公共性”为基础,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将职能定位于“政府与公民、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价值取向。
(二)推进制度化建设,为网络问政的良性发展提供健康、成熟的机制
一些地方政府网站上的“网民在线交流”、“官员开设博客”、“省(市、县)长电子信箱”栏目形同虚设;网络问政沦为政治作秀的手段。另外,网络问政中还存在着重网上宣传,轻网下落实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存在直接破坏了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是一种打击,很容易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从而使网络问政最终演变为民主政治的对立物。因此,必须对网络问政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责任等各个方面及时作出规定,使网络问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保证信息公开畅通。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主要反映,表现和传播了人们的各种情绪。 网络舆情是“民意库”,是民情、民声、民意的重要来源;网络舆情是“晴雨表”,是现实问题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是“减压阀”,是民众表达和发泄的管道之一;网络舆情也可能是“导火索”,如果无视或应对不得当, 网络舆情可能会朝着不良舆论的趋势发展。〔6〕
第二,要规范回应流程。 回应流程要解决回应的制度化问题, 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回应的长效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受理、转办、督办、反馈等工作流程的具体工作内容;提出时限要求,对涉及职责范围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由各级各部门专人在规定时限内办毕并反馈,对确需延长办理的,应在网上做出说明,对确需通过详细调查后才能办结的社情民意,要及时在网上通报办理进度。〔7〕
(三)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为网络问政的稳定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网络秩序是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已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网络安全、预防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网络问政迫切需要规范调整而又相对缺乏法律介入,使得技术强权取代了法律行使调整的职责。所以,要改变网络问政的无序状态,提高网络问政的实际效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制定出一些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机制的法律规范,从而依法打击非常态的网络问政行为。
五、结语
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可以使公民形成更为健康积极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以网络问政面目出现的政治参与以其独特的个性对社会形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制度化、规范化的网络问政发展趋势不仅可以实现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有效性,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政治关系和稳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参 考 文 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薄东恩,黄雪英.网络问政的政治学思考[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2,(12).
〔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8.
〔4〕〔美〕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5.
〔5〕魏星河.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涵、特点及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7,(02).
〔6〕李松林.政府回应性框架下的网络问政及治理思路[J].长白学刊2013,(02).
〔7〕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05).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