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等数学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2014-05-30桑志英
桑志英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和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了高等数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调查 兴趣 抽象
现在很大一部分的高职学生对高等数学不感兴趣,认为其枯燥、无味,甚至产生数学“无用论”的思想,导致了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针对这一现状,我对高等数学教材進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学生又分成了理科和文科学生。
一、问卷调查
(一)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共调查高等数学教师23人,回收23份,回收率是100%,调查的各项数据百分比如下(参见表1)。
(二)对理科学生的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共调查理科学生包括建工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机械学院机制专业229份,回收229份,回收率100%。调查数据百分比如下(表2所示)。
(三)对文科学生的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共调查文科学生会计专业共139份,回收138份,回收率99.28%。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88.83%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课本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方面做得比较差;他们中的61.13%都认为教材的语言有点晦涩难懂,太抽象;77.93%的学生对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不太感兴趣,普遍认为与高中课程的衔接不太好;并且课本内容的顺序编排也不太适应他们现在的学习。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1.从学生实际情况分析
首先从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说起,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一般有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参加了6月份全国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学生,第二大类是参加5月份全省对口高考的职高生和职专生。一直以来,大众的目光都是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上,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见,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还被当做了二流教育对待,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应届学生的报考率和报到率,使报考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普通高中也只有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才会报考,相对来说基础比较差,而参加了对口高考的职高生、职专生相对普通高中生虽然动手能力要强一些,但是他们的文化课基础都比较薄弱。低质量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其次是大部分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抱着混文凭,及格就行的想法,什么科目都不愿意学,成天无所事事。再次是高等数学作为公共课,且现用的高等数学课本中与专业课相关联的内容太少,导致学生认为高等数学没什么用处,可以不学,从而对高等数学学习没有兴趣。还有的学生只对专业课感兴趣,他们认为只有学好了专业课才能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而公共课学不学是无所谓的,对以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2.从教材内容分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现在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内容重视的首先是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不是本着为专业课服务的立场,对不同类的专业,高等数学的内容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针对工科和文科分成了高等数学和经济数学两大类,但课本中牵涉到专业的内容基本没有;其次教材中出现的定义、定理仍然是以陈述性为主,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内容没什么区别,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很差;再次,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仍然使用了数学的语言,并没有因为学生的不同,使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学生感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现在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没有改变,随着高中教材的一次次改革,高等数学却没有更新,光这一点就不太适合学生的学习。
(二)对高等数学任课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86.36%的任课教师认为现用的高等数学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数学的文化蕴涵,22人中有19个认为课本中数学史的内容很少,高等数学教材为专业课服务方面做得很差,并且与高中的数学课程不能很好地衔接,几十年的内容不变,很不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但是大部分任课教师却认为现在所用的教材中包含的内容对各个专业来说已经比较非常够用了,这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像经济管理专业,用到比较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在现用的经济数学教材中一点都没有涉猎,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联系不密切,没有切实深入到应用中去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