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余华《活着》主人公福贵的生存理念

2014-05-30陈晓波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福贵余华小说

陈晓波

小说《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作品,主要描述的是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的农民故事,主人公福贵在生活上遭遇了各种磨难,但是其心态却始终是乐观的,秉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小说《活着》向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人和命运之间的那种感情,感激之中有着仇视,但是却不能对对方有一点的抱怨;小说《活着》向我们描述的是人为了活着而活着,并不是因为生活之外的其他东西而活着;小说《活着》向我们描述的是眼泪的无处不在,是一种绝望的代表。

一、随遇而安、看破生死的人生态度

小说《活着》主要是以主人公福贵对自己40年来的家庭变故进行回忆,从而向我们展现的是在命运的无情打击之下的小人物的各种无奈。让我们感到非常佩服的是福贵的那种承受能力,面对生活的各种苦难,他选择了默默地承受。对福贵来说,物质方面的贫穷并不是人生的真正苦难,家人的不断去世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打击。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福贵先后送走了七位至亲,同时也目睹了很多鲜活生命的消逝,这些都让他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不堪。命运的无情捉弄并没有让福贵产生任何抱怨,他选择了默默承受。面对亲人的不断离世,他并没有悲观,而是仍然继续非常乐观的生活,这是一种对生死看破的生活态度。正是一个充满巨大变化的时代,国共战争的经历让福贵看到了更多的死人场面,土改时期龙二被枪毙的场面、“文革”时期的混乱场面、好友被打残然后自杀的场面等,所有的这些都是那样的让人心惊肉跳。对于福贵而言,他更有理由去选择死去,如年轻时候将自家财产全部输光,气死父亲;解放后儿子的突然夭折、妻子的病故,女儿的难产而死、女婿的意外去世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一次次的亲人送别之痛,让福贵的内心遭遇了很大的精神伤害。他的家人都一个个离他而去,他是那样的绝望。打击如此沉重,但是福贵的精神却没有失常,也没有因此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悲观厌世现象并没有在他身上出现,他始终保留的是一种坦然的心态,为了活着而活着。

对福贵来说,命运是如此的不公平,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抗争,而是选择了对人生苦难的默默承受,这样的行为可能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无能、软弱的表现。然而,命运之神是如此强大,我们每一个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单个人的反抗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我们选择默默地承受苦难,那样具有的效果明显比抵抗要强。能够承受人生苦难的人必然有着很好的心态,反抗只是一时冲动的结果,而承受则是一种坚强的毅力。福贵是一个非常渺小的人物,他只能选择承受,没有其他任何办法可行。福贵的家人本来个个都活蹦乱跳,但是却都先后离他而去,他本来应该死好多次,但是他却依然活得很好。本来应该死的人却没有死,而不应该死的人却先后离开人世。这样的经历让我们感觉到人在活着的时候是需要面对死亡的,这就是一种人们常说的活受罪,是一种后死的人感受到的痛苦。在人生的尽头,每一个人内心都会多少有一些悲伤之情。对于长寿,季羡林曾经说,伴随我们不断增长的年龄,我们会感觉到,后死的人的生活处境其实还不如先死的人。人活得岁数越大,就会经历越来越多比自己先去世的亲友,内心就会有更多的对亲人的怀念,这样的感情会越积越厚,当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将人压垮。季羡林拥有金钱、地位、金钱等,他比福贵富裕多了,就是这样的处境,他都觉得后死者并没有好的感觉,那么其他人的后死之景就更不要说了。在晚年的时候,福贵承受了人间的很多痛苦,这些都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然而福贵却还是承受了,这正是他的独到之处。虽然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的身上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那种迷人的气息。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死亡一直伴随着他。作者余华在小说《活着》当中塑造了福贵这样的社会底层人物,通过对他的遭遇描写来向我们表达一种对生活苦难选择承受的人生态度。在小说的结尾,福贵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虽然只有短短的15个字,但是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他的一种人生哲学,即玩世、人世和避世。

二、在苦难中挣扎

小说中为我们指出的活着其实是一种生活在苦难中的挣扎,是一种痛苦生活的延续。不管是活着还是生存,苦难和艰辛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活着的时像,我们感受到很多的艰难困苦,当面临接二连三的苦难时,尤其是这样的苦难犹如狂风一样不断袭击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没有任何的准备,但是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呢?我们还能怎样呢?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逃避,必须坚强地面对,这是对生存难度和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对于活着,我们應该依靠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活着呢?在小说主人公福贵身上,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好的答案。小说《活着》向我们描述的是不断的死亡之路,这给人们的内心带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生活苦难,是一种在苦难、死亡面前我们人应该选择什么态度的问题。福贵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抗日战争到现在的生活经历中有着那么多的苦难,当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的时候,福贵仍然选择了活着,但是却要陷于对亲人的怀念和回忆当中。小时候,福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但是由于自己年轻时好赌成性,将自己家的财产全部输光,竟然一下子变成平民百姓。这样的变故让他的父亲很难接受,父亲将福贵痛骂之后,变卖了所有家产,还清了所有赌债,自己也因此失去了继续生存的念头,在粪缸里淹死了。随后,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在去城里请医生的时候,福贵被抓去当壮丁。两年之后回到家里,福贵的母亲也早已去世了。这时候已经是新社会,但是3年饥荒却不期而遇,随后福贵的儿子因为救县长的女儿被医生抽掉大量的血,最后去世了。福贵的女儿在出嫁的时候非常风光,但是却在怀孕期间因为难产而死。在此后的三个月,福贵的妻子因为软骨病也去世了。在四年之后,女婿也在一次事故当中失去了性命。随后的三年,外孙在吃豆子的时候竟然被撑死了。这样一次次的人生变故都发生在福贵身上,让我们都感受到生存是这样的艰难,所有的一切都让人觉得如此的不可思议,危险是那样的无处不在。不知不觉之中,死亡就会悄然来临,命运是那样的深不可测。在小说当中,我们时刻感受到对死的描述,父亲的死、母亲的死、儿子的死、女儿的死、妻子的死、女婿的死、外孙的死等。他们都是福贵最为至亲的人,这多么像是一部对死亡进行描述的书,然而作者却将其命名为《活着》,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在活着的时候怎样对待死亡的来临。

三、苦难中的幸福

在福贵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拥有福和贵,但是他的人生却和自己父母的期望是完全相反的,充满了悲与苦,这样的人生反差在福贵身上上演。在他身上经历了那样多的厄运和灾难,他们就像是双胞胎一样时刻跟随着福贵,让他一次次在痛苦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自己的亲人都那样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福贵有着非常强烈的人生信念,从而使得他能够坚强地活下来。所谓的活着就是对死亡的一种完全反抗。它虽然没有革命式反抗的那种强烈,但是它却能够实现对人生苦难的一种纾解。在人生当中,死亡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状态,对我们的人生态度、生存价值给予了完全的否定。如果一个人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那么他将会有着非常顽强的抵抗苦难的力量,就会毫不犹豫地活下去。对于活着,这样的生活态度表面看来是一种对生命意外的逃避,其实它表达的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思考。我们每一个人在死亡和苦难面前,生命的强烈信念是我们继续活下去的支撑力量,我们通过对人生不断反思才能活下去。

在福贵的内心,活着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意愿,这让他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对生命更加珍惜。在人类的生存中,活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状态。小说《活着》对人们内心那种对生存的渴望進行了剖析,对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小说都能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不同时代的人们,他们都对活法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苦难并不是总存在的,阳光和鲜花也充满生活的各个角落。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人生的艰辛之路,让我们知道,人在生活当中,现实是一个矛盾体,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只有对过去不断进行记忆,我们才能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更加珍惜。在人的一生当中,生命是非常短暂的,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人生苦短,我们应该更好地对待自己,对于自己的生命不能随便践踏,只有活着才能更好地享受现在和未来。

在福贵的人生当中,那么多的变故和无常都存在,生活是如此的艰辛,但是他却依然对生命抱有强烈的愿望,用自己坚强的毅力继续生存。虽然他一个人的生命之火是非常微弱的,但是他的这种意志却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是那样的珍贵,它到处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小说《活着》通过对死亡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道理,唯有活着才能更好地体验生命,才能感受生命的真谛。在苦难和死亡面前,活着是一种无声、有力的反抗。我们活着的时候,不仅是对生命长度的增加,同时也是对生命宽度的增加,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语

小说《活着》向我们描述了一连串的死亡事件,主人公福贵的生活处于生死交界之处,众多的生活苦难在考验着他,但是他却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坚强地活下去了。在福贵的一生当中,苦难、悲凉到处可见,这些都是我们常人难以接受的。然而福贵却选择了坚强地活着,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李娜.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董雪莲.冰冷的叙述笔调深切的人世关怀——论余华的《活着》[J].黑河学刊,2010(08).

[3]余盛详,王慧英,生活的苦难艺术的审美——试析余华《活着》[J].黑河学刊,2010(09).

[4]魏家文,楚亚萍,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J].毕节学院学报,2010(10).

猜你喜欢

福贵余华小说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论余华《活着》中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