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安《少年派》的文化研究解读

2014-05-30孟琳

2014年51期
关键词:文化研究李安启示

孟琳

摘 要:文化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文化的方式。李安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接驳者,一直肩负着传递中西文化的使命,《少年派》在2012年大获成功,成為全球热议的一种文化现象,把李安和《少年派》电影本身也变成了文化研究范畴内的文化符码,本文从文化研究角度入题,选取小说到电影的跨文化互动;电影的符号化文化传递,展开论述,把文化研究这种知识活动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做必要的阐释。

关键词:李安;少年派;文化研究;启示

李安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接驳者,一直传承着,并将继续肩负着传承东西方文化的使命,2012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再一次完成了,并绝妙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李安《少年派》一方面完成了对东西方文化中人性、信仰、宗教的艺术表达和阐释,同时《少年派》也将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不同解读,他的三D技术的完美呈现,都将固化为电影史及艺术史上文化范本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尝试性的解读和阐释《少年派》里面的文化意象。

一、《少年派》的东西跨文化视角

当代话语中“文化”这一术语具有复杂的历史,并在不同的领域具有多种含义。我们并不能确切的给予文化一个严格而教条的意义,但是根据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的雷蒙德·威廉斯的梳理和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文化,一、艺术及艺术活动;二、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三、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①。

《少年派》是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该小说自2001年面世以来,赢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肯定,获得了2002年的布克奖和2004年的亚太美洲文学奖。其作品本身就包含了纵多文化元素,而《少年派》能够受欢迎,与扬·马特尔的经历息息相关。这位天才的加拿大作家1963年出生在欧洲文化之都——西班牙古城萨拉曼卡。当跨文化的作家遇见跨文化的导演,东西方的文化神髓将被淋漓尽致的演绎,这无疑为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少年派》拥有文化的双重属性,即归属于文化又表现文化,所以《少年派》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桥梁,是衔接在东西文化之间的智慧文本,也是李安为东西文化的融合积淀得影像资料。

二、《少年派》的符号学文化表意

李安的《少年派》充满了纵多符号性象征,故事的双螺旋设置,以及两个故事的一一对应,都体现出符号文化对于本文的重要诠释。影片角色的选择显然暗含着符号的双轴操作。索绪尔在其著名的四个二元对立(能指/所指,语言/言语,共时/历时,组合/聚合)中,提出了符号文本的双轴关系。任何一个符号表意活动,都要在双轴关系中展开,即组合轴和聚合轴。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在20世纪50年代对这两个术语作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解释,聚合轴可称为“选择轴”,功能是比较与选择;组合轴可称为“结合轴”,功能是邻接黏合。主角派的身份有多种聚合选择,包括国籍、性别、长相、年龄,甚至还有上文提过的他的名字等等。因为这里的主角在初始阶段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在故事中,并不一定要选择这样的人物,而在电影角色层面,更不是只能选择1993年出生于新德里的年轻演员苏拉·沙玛,主角派的特质可以说是由环境的变化塑造并体现的,对人物背景不作严格审视。隐含主角老虎也有多种聚合选择,可以是豹子、狮子、狼等等,因为影片中的这一角色是在暗指派,或者说人性中的“邪恶”和“阴暗”,以弱肉强食为第一原则的自然界的很多动物都可以被赋予诸如此类的含义。最终作者在聚合轴中选择了派和孟加拉虎这两个形象,他们在影片中的互动就是组合轴上的连接,在这一选择和结合的基础之上,才构成了现在受众所看到的故事情节。派和老虎理查德·帕克的名字也都传递着文化符号意义,派等同于数学字母π,π是一个有趣的数学常数,无规律、无终点,以神秘的姿态计量着最完美的图形“圆”,于是“派”这个称呼可以衍生出理性之外的无限想象空间。这个看似信手拈来的名字,在印度少年的漂流成长故事中实际上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指示符号。

如果说派和虎是双故事的主线,那么这两个故事中相互提示和对应的人物及情节,也自然是电影不容忽视的亮点。断腿的水手在海难发生要跳入救生艇时大喊“斑马”,而之后断腿的斑马就出现在了救生艇上;派告诉我们,这只孟加拉虎的原名是“thirsty”,当他和哥哥打赌在教堂里偷喝圣水被牧师发现后,牧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You must be thirsty”……这些小的线索正是符号的转喻,依靠意义的邻接关系,形成了故事的关联。派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即使是在货轮失事严重缺乏营养和食物供给的情况下,他仍然不忍食肉,但终于还是敌不过生理的需求,第一次用锤子杀死一条鱼。事后,他痛哭流涕,并向神灵忏悔。实际上,这个情节的隐喻是,他在真实版本里杀掉了厨子并忏悔。在派离开印度之前,曾有一段青涩的恋情,女孩在派的手腕上系了一根红绳,此后,派一直戴着这条“手链”,作为他喜欢过的女孩的提喻。不难看出,明喻、转喻、隐喻、提喻等符号修辞方式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些巧妙的设计增添了电影的深度。

三、《少年派》的文化启示

电影和小说都是虚构的艺术,都是有选择地改变了真实,比如动物在海难时逃脱笼子、沼狸遇到危险而不逃避也都让人感到神秘无解。艺术作品的目的不是激发我们运用科学理性去探究细节真实,它更在乎的是能够引人入胜、思考和回味。故事的“无解”和“复调”正是其魅力所在,无论我们从两个故事中看到是机巧的构思、人的本能,还是生存的残酷、信仰的力量,无可否认的是,这种具有象征性的开放式结构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和阐释空间,为《少年派》带来了无限的审美张力。

人在命运之中要担当的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在生死这幕剧中的恶。善恶的价值尺度只有基于社会空间中才会体现出来。派怀揣着善良、美好、天真来到这个世间,几乎不加选择地相信所有的神灵。当少年派成为成年派,看见自己内心的罪与恶之后,如何担当这种邪恶,就成为牵系一生的战栗。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在求生的过程中,人为了保存生命,调动了内心最原始的兽性,渡过那些艰难的时刻。如果没有这种本能般对生命的守护与渴望,人早已葬身鱼腹。但是保存下来的生命,却要不断为自己的兽性忏悔、赎罪。人性的高贵在于除了生存之外,会仰望星空,用另一种尺度衡量自己的举措。而最终选择动物的故事,说明,向善是人类精神的旨趣。(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注解:

① 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2] 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3]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 李启军《理论穿行:从文艺审美到影视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5] 赖新芳《现代性精神危机的主体与拯救——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启蒙思想透视》,《名作欣赏》,2013年06期

[6] 杜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创造与评论》,2013年08期

[7] 郑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符号游戏》《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8] 于强《“少年派”的跨文化漂流密码》,《世界知识》2012年24期

[9] 张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象征符号解释》

[10] 黄文杰《李安话语作品文化解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3期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李安启示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科技文化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概述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理论的终结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