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生”动 促课堂生动
2014-05-30熊青厚
熊青厚
老师们大都赞同在课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进度跟不上,往往在耗时较多的课堂展示环节惜时如金,分秒必争,稍不顺利便包辦代替.常听公开课,总觉得老师放心不下,行色匆匆,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使之尽早回到教师的“预设轨道”上来.课后总感觉可惜和遗憾.下面以我前不久的一节校级公开课为例,重点呈现课堂展示阶段的部分画面,以便大家感受课堂展示环节的不可或缺,课堂的精彩生动和高潮迭起往往来自于课堂的意外生成.用好用足“生成”资源,师生受益!
一、课堂再现(仅现部分“展示环节”)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同声):没有.
师:请再读一遍题目.
生2:有问题,题目要求椭圆与线段AB没有公共点,而生1求得a的范围是直线AB与椭圆没有公共点,缩小了范围.
师:怎么处理呢?
过了一会儿,学生仍没有反应,老师开始启发:一条定长的线段AB与椭圆没有公共点,怎样摆放呢?同时在黑板上画了椭圆的示意图.老师扫视着学生,不再说话.
生3:把线段放在椭圆内部或椭圆外部.
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同.老师便请生3给大家讲讲.
生3:当线段在椭圆内部时,只需两端点A,B在椭圆内部,即122+22 随后陆续有几位学生对这一做法进行点评,评价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生3讲得很清晰,个别学生面露难色,不置可否. 师(微笑着)问:大家都感觉没疑问了? 听老师这么一问,学生觉得可能哪里有问题,又开始思考,各组同学开始讨论. 生4有点儿激动,急不可耐地走向讲台,用一支粉笔代表线段AB,边比画边说:第二种情况不对,当A,B在椭圆外时,有可能线段与椭圆有公共点.大家恍然大悟! 师:怎么办呢? 生4:还没想好.只是直观感觉这种解法有漏洞. 老师表扬了生4,同时期待着其他同学的发言. 生5在小组成员的怂恿下举起了手,不太自信地说:这种情况用生1的做法来处理.还没等生5说完,其他同学嚷开了,认为这肯定不行,这样会缩小范围. 师:看来生5对判别式法情有独钟啊!能大胆地亮明自己的观点,接受别人的质疑难能可贵!哪名同学再讲讲? 生6:我们小组觉得线段是有范围的,应该用实根分布来处理.线段AB:y=x+1(1≤x≤3),代入椭圆方程可化简得3x2+4x+2-2a2=0.依题意,该方程在区间[1,3]上没有实根.令fx=3x2+4x+2-2a2,则应有:(1)Δ≤0,或(2)Δ>0f1>0,或(3)Δ>0f3<0,进而得a2≤13或13 突然生7叫起来:这不与生3的答案一样吗! 师(故作惊愕状):对呀!怎么回事?难道生3的思路是对的?是否该为生3平反呢? 生8:生3的做法好像是对的,A,B两个点都在第一象限,斜率又是正的,应该可以数形结合吧! 教室里有点混乱,同学们七嘴八舌的,有的点头,有的皱眉,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凝神静思,有的埋头苦算,有的嘴咬笔杆出神…… 师:生3和生6的解法不同,但殊途同归,得出了相同的答案,生6的做法大家是认可的,生3的解法到底对不对呢? 经过画图、描点、讨论,师生达成共识:就本题而言,两种做法都是对的,生3数形结合,解法简洁直观,但若点的坐标做适当调整,这种解法有可能出错,比如kAB=-1的情形,因此解法不具有普适性.而生6的解法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本质特征: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这种解法属通法,但运算量较大,需要较强的思维缜密性和较强的运算能力,两种解法各有千秋,相得益彰!平时学习中若能珠联璧合,定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正当大家准备进入最后一题的展示和讨论环节时,生9举起了手. 生9:考虑到A,B两点的特殊性,我们可以进一步简化解题过程.只需数形结合知A在椭圆外或B在椭圆内即可.即122+22>a2或322+42 师生都向生9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下课铃响了,由于本节课在讨论展示环节节外生枝,老师“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导致本节课的最后一道例题及课堂小结环节没能完成,显得课堂不够完整.课后,个别老师在评课时也对此提出了批评,但大多数老师还是认为课堂展示成为该节课的最大亮点! 二、几点感想 1.课堂教学应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由于学生个体知识、阅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学生们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思考与认知,由此会产生不同的课堂“生成”.当学生并不完全行走在教学预设的轨道上时,师生进行互动调整,积极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一种本真的课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即使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也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2.只有学生真正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算落到实处 老师的备课花费了大量心血,做了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上往往沉浸在自我精心设计之中.虽然老师的激情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会感染学生,但更有可能让学生成为“被感动”的“看客”,而这些“看客”中有许多会出现“课堂中听得懂,作业却不会做”甚至于“看热闹”的现象.为此,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享受探索的乐趣,师生一起在学习舞台上“激情表演”,享受成功的喜悦.须知,学生思维的解放程度是其获得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 3.不可忽视课堂小结 尽管本节课在课堂展示环节精彩纷呈,但没能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加以梳理,没能对本节课的思想方法加以概括,是无法回避的败笔.我们的课堂小结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小结也不能过度形式化.课堂总结作为课堂的收官之作,是要完成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建构,是一节课重要的反思与升华过程.“成”则锦上添花,“败”则功亏一篑. 4.“生”动是课堂生动的必要条件 心动是前提,行动是关键,“生”动是保障.课堂上只有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被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学生投入到火热的思考之中了,生动的课堂才有可能出现.当我们不再陶醉于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强烈地关注“学”的状态时,我们便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大门了! 【参考文献】 [1]陈传熙.“以学生为本”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J].数学通报,2012(2). [2]朱日华.预设 生成[J].数学通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