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的贫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14-05-30刘泉葆

2014年51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泉葆

摘 要:幸福体验源自人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的和谐统一。当下世界的种种原因导致人们盲目追求物质享乐而忽视了精神的富足,导致精神空虚,无所适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解救精神贫困意义重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践行唯物史观,从生活中的“交往、消费、思维”各个方面出发。

关键词:精神贫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具理性

对于自然界的生物来说,最大的意义是生存,它们所要面对的是获取生存条件的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则要承受更多。万物灵秀,属人的主体意识最为突出,对于人来说,精神的贫困所造成的痛苦丝毫不亚于源自物质匮乏的压力,只有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全面丰裕,相互和谐,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得幸福体验。

一、价值观念的异化与精神世界的贫困

精神世界的空虚,源于思想没有价值遵循,生活没有奋斗方向,或者是价值遵循与奋斗方向出现了偏差。造成精神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市场经济特征导致的信仰缺失。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相信,通过斗争,可以改变自己的困苦境遇和被奴役者的身份,跟着党走,终会实现作为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人们心理有盼头,奋斗也有方向,所以过得很充实。时至今日,从时间维度纵向比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目前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然而,市场经济的竞争逐利性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却熵流涌现,催生了以金钱和效率为内核的价值观,追逐短期的金钱和利益似乎是人们明确的目标,然而却又常常感觉身心疲惫,无所适从……个体的心灵空虚,精神贫困,社会的乱象频出,秩序混乱,与正确的价值引导缺乏,崇高信仰的缺失关系重大。

社会思潮激荡导致的无所适从。这主要表现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一元性与多元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彼此间的相互矛盾。这些学术名词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其其消极影响却实实在在的存在。这些矛盾在学术界被冠以争论之名,在现实中,伴随着人文主义、多元性的式微,科学主义、一元性早已呈现出“盛勇”之势,具体体现在物质经济与工具理性的胜利,大国政治与价值观全球化的胜利,使得精神追求与崇高价值追求成为少数派,甚至会遭讥讽。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难以撼动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工具理性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价值观引导建设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人民群众面临来自不同渠道不同层面的价值观被塑造会显得困惑迷茫,这时候国家就必须高瞻远瞩,理性的引导价值观建设。多元发展是文化交织是本来的文化生态,强调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更社会治理需要和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引导。我们从来都不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建设实效性不强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学术语言向群众语言的转换,二是宣传者与群众的交融,三是宣传方式的形式僵化,未能事件化,生活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是经济体量的庞大,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强大皆在考量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在全方位的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其实要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是对民族使命的坚守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结合的产物,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例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大德。其中,“富强”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的梦想,它与被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记忆有关,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有关,更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有关;民主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民主是中国水土孕育的民主,不是西方的票选民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总是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文明的内核实质是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标准的,任何反智的反文明的行径都将沦为笑柄;“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涵意蕴更是丰富,我们讲“贵在尚和”,“天人合一”是和谐,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和谐,“和而不同”、“和合竞进”亦是和谐,这些和谐理念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正确生活观念的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存在,指导社会实践。因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与大众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一是要有正确的财富观念。消费方式既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又决定着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存手段。而当下很多财富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符的。现在我们国家还不富裕,收入差距大,增长方式不合理,资源消耗过量,生态代价严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一方面败坏社会风气,异化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育正确的财富观念。

二是培育正确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大体上既源自于社会存在的塑造,也有一些自发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没有思维就没有人本身,思维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时下,有些人极力宣扬别国比母国好,将自己国家说的一无是处,将别国妆扮的仿若天国。凡此种种扭曲偏差的思维方式,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培育社会大众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是要给变人们的交往方式。交往是人们从事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的过程中必然的产物,没有交往就没有社会。中华民族“礼义”传邦,重视礼尚往来,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礼”和“义”异化以后,滋生的请客、送礼、说情、贿赂;不按法律办事,不按制度办事,不按规矩办事,不按公序良俗办事的风气却会损害崇高的价值,危害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重建清朗的社会风气。(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葛晨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5] 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机制的构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6] 欧阳军喜.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民主建设研究: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为分析载体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