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分析及干预措施

2014-05-30曾世惠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干预感染外科手术

曾世惠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方法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对我院普外科2012年4月1日——2013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116例普外科接受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9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7.76%,其中表浅切口感染8例,占88.9%,深部切口感染1例,占11.1%。污染切口(III類切口)感染率(10.0%)高于清洁-污染切口(II类切口)(7.69%);急诊手术的感染例次率(11.76%)显著高于择期手术(6.10%);术前有感染灶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例次率(10.0%)明显高于术前无感染灶的患者(5.36%)。结论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影响,控制这些因素,对其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外科手术;感染;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5.0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06-0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术后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和手术并发症,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对我院普外科2012年4月1日—2013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现将2012年4月1日——2013年4月30日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1日——2012年10月31日期间,为前期阶段,对与手术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监测,提出干预措施。2012年11月1日——2013年4月30日为后期阶段,通过干预,监测干预后效果。2012年4月1日——2013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的所有病人,共计116例,其中男58例,女58例,年龄18岁-83岁,平均(56±17)岁。

1.2 诊断标准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监测,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统计内容包括手术医生,患者自身因素,基础疾病,是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切口暴露时间,围手术期用药,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等。统计感染例数,计算感染率,计算普外科手术医生手术部位感染专率及调整感染专率。

2 结果

2.1 手术部位感染率 本次调查116例普外科接受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9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7.76%,其中表浅切口感染8例,占88.9%,深部切口感染1例,占11.1%,污染切口(III类切口)感染率(10.0%)高于清洁-污染切口(II类切口)(7.69%);急诊手术的感染例次率(11.76%)显著高于择期手术(6.10%);术前有感染灶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例次率(10.0%)明显高于术前无感染灶的患者(5.36%)。

2.2 病原菌检出结果 9例手术部位感染的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4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聚团肠杆菌1例,1例考虑标本污染。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

2.3 普外科手术医生手术部位感染专率及调整感染专率 普外科手术医生手术部位感染专率及调整感染专率分别为甲医生8.7%、23.5%,乙医生5.0%、5.9%,丙医生14.3%、14.8%。

3 讨论

3.1 SSI危险因素

3.1.1 患者因素 患者自身的各种因素与手术部位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年龄、肥胖、营养不良等生理因素,以及肝硬化、内分泌系统疾病(特别是糖尿病)等病理因素对SSI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外科医师的重视。

3.1.2 外科因素

3.1.2.1 皮肤消毒不当 规范的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可以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3.1.2.2 手术部位 手术部位不同,SSI的发生率不同。切口类型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手术部位感染例次率与手术切口的污染程度密切相关,随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的不断增加,急诊手术部位感染例次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术前有感染灶的患者比无感染灶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3.1.2.3 手术日期 ①等候手术时间的长短与手术部位感染存在一定关联,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患者的机会,本次调查,等待手术平均天数5.86天。②手术时间是导致SSI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手术部位感染率越高。

3.1.2.4 术者操作因素 术中、术后对切口的保护和预防处理措施以切口愈合过程和感染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切口感染的预防,重要的是外科医师的无菌观念。在手术中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注意保护切口;手套一旦污染,应立即更换手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本次调查显示甲医生手术部位感染调整感染专率明显高于其余两位医生。

3.1.2.5 低温 低体温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低体温可导致凝血机制的障碍,也可使多种免疫功能无法发挥正常作用,长时间的低体温还会导致能量消耗的增加。

3.1.3 环境卫生因素 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到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手术室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可携带病原菌、带菌微粒直接进入手术部位或先落到器械、敷料等而后污染手术部位。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应控制参观人数,并减少在手术室的走动。

3.1.4 手卫生 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所致感染约占医院感染发生率30%(来至《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简单却最有效的环节。

3.1.5 皮肤准备 手术区的皮肤准备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前沐浴、正确的脱毛方法、彻底清洗手术野附近皮肤的污物。

3.2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外科手术中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围手术期预防感染,降低手术患者感染的发生,外科手术中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围手术期预防感染,降低手术患者感染的发生,本次调查我院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当有:①经验性用药为主,标本送检率低。②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起点过高。

3.3 预防SSI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采取支持疗法和营养措施,增强患者抵御感染的能力。②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院感染的机会,降低感染概率。③术前备皮应避免划伤表皮,以保护皮肤免疫屏障。④严格手术室空气与环境消毒。⑤保持细致轻柔的手术操作及严格的无菌技术,减少组织损伤,保持良好的血供,消除死腔,对预防组织感染至关重要。⑥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选择有效、广谱、对组织渗透力强的抗菌药物用为围手术期用药。⑦遵守手卫生规范。⑧对手术后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

参考文献

[1] 吴凡,林宵,王美容,向玲.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及耐药率调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7).

[2] 王金萍.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分析及干预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5).

猜你喜欢

干预感染外科手术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