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媒体对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2014-05-30赵英臣
赵英臣?
摘 要:新闻媒体必须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原则,着力在传承价值观念、培育新的价值意识、塑造价值主体、构建共同价值取向、维持价值体系、引导价值目标实现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舆论强势;必须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建立社会共识以及个体、群体与社会的理性认同,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提供公共理性和公共信心的舆论支持;必须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原则,创新传播观念,改革新闻报道表达方式,更加贴近群众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更好地让群众感知、理解、认同和自觉实践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正确导向;真实性;为民服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50-02
在当前利益分化、思潮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新闻媒体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创新传播方式,优化新闻传播效果,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扩大传播力、影响力,实现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实现正确舆论的有效引导,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率”。
一、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原则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多元,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的趋势明显,特别是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破坏和扰乱人们的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治乱兴衰。新闻媒体凭借内容选择与观点树立诠释、建构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乃至信仰和信任的标准、原则,它的背后是大众社会公信的期待,它寄托着大众最质朴的真善美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大众对于精神与行为的价值取向[1]。
因此,新形势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在传承价值观念、培育新的价值意识、塑造价值主体、构建共同价值取向、维持价值体系、引导价值目标实现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舆论强势。新闻媒体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通过典型的人格力量和行为魅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
当下,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主动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做大做强道德模范微博群。在传播革命背景下,意识形态的价值,不能也不应通过僵硬灌输的方式进行推广,而必须借助意见领袖群体的良性发展,进行传播,为民众所接受。例如,全国劳模代表郭明义的微博,已拥有“粉丝”2000多万人,影响网民上亿人,已经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平台,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热力源、“红色大V”。郭明义微博的成功表明了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强烈需求,彰显了社会对道德责任感的强烈支持,在“民间舆论场”里传播着主流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培养有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和精英博主,一方面把现有的有社会影响力的正能量名人作用发挥好,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更多有正能量的名人、意见领袖,做大做强道德模范微博群。
二、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媒体确立主流公信地位的基石。在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日益强烈的今天,新闻媒体营造什么样的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拟态环境,换句话说,就是新闻媒体所营造的舆论氛围。正如美国学者C·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所说的“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信息,尽管在这‘事实的年代,信息往往支配了他们的注意力,并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吸收能力……他们需要的和他们感受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的全貌”[2]。所以,广大受众的媒介依赖只能加重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这种舆论氛围不能有害于只能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战略任务。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准确、理性反映,有助于建立社会共识以及个体、群体与社会的理性认同,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提供公共理性和公共信心的舆论支持。
今天,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加速了信息流动,丰富了公众表达,但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表达情绪化等问题。海量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清除泡沫,其结果就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喧杂的表达如果不经过理性沉淀,就会变成人云亦云。
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舆论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根本依托就是坚持“三贴近”原则,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构建公民与社会和政府交流互动的舆论平台,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新闻媒体必须铭记“责任意识”,提供优质信息,而不是粗鄙媚俗;传播事实真相,而不是夸张炒作;彰显主流价值,而不是割裂社会共识;倡导社会互信,而不是放大对立误解;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迎合偏激情绪。新闻媒体必须坚守社会责任,坚持媒介为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理性和社会公共信心的服务导向,发挥社会公器作用。
三、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原则
新闻为民是媒体的基本功能。价值观是人们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人们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来感受和体验,进而确认其是否可信和可行。群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新闻媒体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为受众服务,创新传播观念,改革新闻报道表达方式,语言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新意,内容生动有趣,更加贴近群众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更好地让群众感知、理解、认同和自觉实践。
一是坚持“受众本位”,抓好传媒语态传播,“接地气”“通人气”“聚人气”。要以生动化、具象化的传播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巧妙地把传播目的、动机和观点融汇于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中,使受传者在愉悦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中,不知不觉受到传播内容的熏陶和感染。
因此,新闻媒体一方面在话语表达过程中,要抓好传媒语态传播,“接地气”“通人气”“聚人气”,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内容上“接地气”,鲜活、富有生活气息,更要在思想上“通人气儿”,让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中走进群众的心里,自觉知道群众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创新运用体验型、艺术化的综合传播方式,把大众、商业、流行的艺术创作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融汇起来,着力打造一批赋有思想价值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电影电视作品、公益广告、文艺节目和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等,特别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彩观点和生动事迹创作成动漫、微博、游戏、图片、微电影等网络文化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正能量。
二是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真正起到释疑解惑、增进理解、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当前利益多元化、思潮多元化、认知多元化和舆论生态多样性的社会转型期,分散的社会注意力和公众舆论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就需要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其议程设置能力,主动介入那些深刻影响人们道德和价值观的重大事件,抢占舆论制高点,坚持真实性原则,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和认识问题,尤其是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议程设置的互动呼应,打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形成舆论合力,产生“媒介共鸣”效应,提高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三是善用新媒体,打造群众喜爱的媒体传播平台。信息传播,渠道优先。十八大强调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群众分布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3]。尤其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化发展态势更为强劲,日益成为群众问政的重要渠道,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舆论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新闻媒体应充分认识新媒体的本质和作用,以更加开放的思想、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创新的思维建设使用新媒体,走“媒介融合”之路,与新媒体实现“优势互补”,全力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形成报刊、网络、广播、电台等全媒体互动、立体交叉、多次传播的信息传播格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力和引导力。
参考文献:
[1] 赵英臣.努力构筑和谐的舆论环境[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7).
[2] (美)C·赖特·米尔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象力[M].上海:三联书店,2001.
[3] 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