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4-05-30江明
江明
【摘要】 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模式对全部学生采用一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此便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心理、生理以及知识基础上均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以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对待,分层教学就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理论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62-01
随着高校扩招和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步入高中阶段的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文化素质相差悬殊,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就会出现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然而数学教学必须交给所有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每名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是各个学生接受数学的能力不尽相同,这就是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内都获得收益,我认为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一、“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需全面地考虑到各类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思维水平低的学生,问题设计的起点低一些,问题的难度小一点,思维的步骤铺垫得细一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思维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问题设计的起点就可高一些,问题的难度大一点,思维的跨度大一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享受到挑战的快乐。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1. 创造良好的环境。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2. 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3. 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简单综合应用、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
(2)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3)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供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
(5)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学生补课,给过关学生增加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后进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优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三、“分层教学”的效果
1. 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2.
[2]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10.
[3]冯德雄,章明富.《数学“符号语言”教学的层次性》数学通报,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