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图教学,提高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效率
2014-05-30张文彪
张文彪
为迎接高考,现阶段我们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第一轮复习,在复习中,大家都会想办法提高复习效率,笔者以为加强地图教学不失为其中一个好的方法。在教学中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提取应用。当然,毋须讳言,近些年绝大部分高考题也多以地图为载体,来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其命题图像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地理课堂上加强地图教学。
一、加强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共性,总结读图规律
由于地理图表多种多样,比如在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就有:区域地图、日照图、等值线图、模式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景观图等等。因此,学生往往不胜其烦,一看到图就晕,就抵触。故教师在教学中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既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利于学生在判读不同类型的地图时有所侧重,提高读图效率。比如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判读曲线图,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图、不同因素对工业区位影响力图等,应先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再认清各种图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读图、析图。注意利用曲线图的连续性,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说明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去解决问题。又如分析统计图表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一读图名、图例,二读坐标、数据,三读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作答。
二、加强图图、图文转化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以提高学生读图应变能力。如在光照图的判读中,有时要将局部图转化为整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总之,要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让学生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他们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加强对图表内涵的知识规律剖析,提高学生整合能力
由于地理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丰富而多彩的自然、人文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作为地理知识重要载体的地理图表无疑蕴含了众多的自然、人文规律,例如,众多自然现象有着对称分布的特点,这一特点在相应的地图中便有体现,如光照图中蕴含的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以正午为轴对称分布、等太阳高度图中蕴含的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各点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呈同心圆分布、气候与自然带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还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其引起的昼夜变化、热力环流中的城郊风和山谷风、CBD中的功能分区等等,帮助学生挖掘其中的规律便成为地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极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口诀把握图表自身特点,加强学生记忆和迁移能力
由于地理属于边缘学科,兼有自然和社会学科的特点,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其学习既不同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又与政治、历史等文科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在地理学习中,有许多规律性的知识需要记忆和理解,而且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图表来体现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利用口诀有助于学生把握图表自身特点,并加強学生记忆和迁移能力。如:1.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在地球绕日公转示意中,如果太阳在左焦点,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如果太阳在右焦点,地轴向右倾斜,右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冬至位置确定了,其余三个分至点的位置也就确定了。2.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昼越长;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南昼越长。3.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等值线图上,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低值;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高值。这种方法对所有等值线都适用。4.凹坡通视,凸坡不通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高向低,等高线由密变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由疏变密为凸坡不能通视。5.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线图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温线图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温线往哪个方向凸,洋流就往哪个方向流。此外,还有“高高低低”、“夏顺冬逆”、“凹岸冲刷坡度陡,凸岸堆积坡度缓”等等。
当然,加强地图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这本来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止境的可探究课题,笔者敬呈拙见,只为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