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因想象而灵动
2014-05-30龙菊才王永广
龙菊才 王永广
摘要: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人们往往运用想象使其作品灵动而隽永。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地沟通、共鸣。
关键词:古代诗歌 想象 创作 鉴赏
想象可以使诗歌灵动起来。古代诗人创作诗歌,发挥了想象的能力,从而使诗歌更富意蕴。现代读者欣赏诗歌,也要运用联想、想象,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味。
一、创作诗歌需要联想、想象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到了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借此说明在诗歌方面用到文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歌意蕴丰富。“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苏轼发现清茶泡在泉水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与明月照着泉水的情景有相同之处,于是生发了这样的联想、想象。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联想和想象,使这两句比“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更丰富,也更有蕴藉。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和想象的例子。诗歌要有独创性,就必须有联想、想象。所以,古代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都在竭力运用联想、想象,力求使作品更有意蕴。谈及联想、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可见,联想、想象在诗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
(一)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可感
以“愁”为例来说,中国古典诗人为了使“愁”形象可感,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的能力,写出了不少佳句。李煜有时将愁想象成一团乱麻,说它“剪不断,理还乱”;有时又想象成江水,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笔下的愁不但有形,而且还有了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贺铸内心的闲愁则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意蕴更丰富。诗人们用联想、想象的能力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可见,大大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二)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
现实生活中一些平凡事物,如果用写实的手法加以表现,固然可以小中见大、朴实可亲。但是,作家们却运用联想、想象,使诗作平处见奇,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如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上阕: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苍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谈,它们联翩而来络绎不绝,又似万马奔腾。它们在茫茫的烟雨中迷了路,徘徊起来,眼看着临近了,却终于没能到达跟前。本是人眺望远处的青山,却说青山想要走上前来向人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青山本是平凡的事物,作者通过联想、想象不但将其变得奇特别致,充满生机活力,而且让青山很好地为自己传达了情义,真可谓神来之笔。
(三)使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得以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诗人们通向理想的道路被阻碍,因此陷入迷茫、痛苦之中。但想象可以使诗人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找到归宿。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诗人用奇特、缤纷的想象手法描述仙境:没有森严的等级,没有尔虞我诈,众仙平等相处,就连凶猛的老虎也都驯服地为众神弹琴鼓瑟,真是一派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融乐世界。这种以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创造出的新奇的艺术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所向往的生活境界。而在现实中,以唐玄宗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政治黑暗,生活日趋糜烂,苛捐杂税日益繁重,各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作者也只有借助联想、想象来描绘心中的政治理想了。
诗人依靠联想、想象,用非常洗练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想,从而创作了诗歌。古代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诉诸笔端,这一创作过程就如同将当时的新鲜茶叶通过一系列工序加工成虽失去水分,但芬芳依旧的上等干茶。现代人欣赏诗歌,也须用想象的开水将这些古人赠与我们的封存已久的干茶泡开,用想象复原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感,深切地体会诗的意象、意境,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二、鉴赏诗歌需要联想、想象
那么怎样才能泡开这干瘪的茶叶呢?这就得发挥我们联想、想象的能力,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
(一)运用联想、想象,还原诗句含义
要鉴赏一首古诗词,首先要理解每个诗句的含义。由于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富有跳跃性的,仅理解诗句的字面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深层的含义,也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要理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的深层含义,就要运用联想、想象,去深入揣摩词人当时、当地的处境、心境及思想心理的微妙的变化。联想到词人因用诗讽喻新法,被贬谪到黄州的处境;想象一下词人时刻关心边境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热忱的心境。当这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与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冲突时,词人思想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貌似旷达洒脱,实是无可奈何,这是词人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曲折的反映。赞颂周瑜也好,自叹苍老也好,洒酒寄情也好,看似矛盾,实际都极其真切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热烈的思想感情。
诗句的这种深层含义,离开联想、想象是万难理解到位,理解准确的。
(二)运用联想、想象,感悟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因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意象。诗人在创作时,往往选取一些典型的意象来帮助自己表情达意,许多意象也就成为了诗人们普遍用到的对象。然而,人的际遇不同,感想不同,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也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蕴。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想象,认真体会。秋天傍晚时的“雨”这一意象被许多诗人写到过,但传达出的情感意蕴往往不同。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秋雨是清新净洁的。经过这场秋雨洗涤过的空山、青松、翠竹等景物在作者眼中无不美丽可爱。这场秋雨不但使环境清新洁净了,更使诗人的心境平静淡泊了,看着朗朗明月,听着潺潺水流,诗人很自然地萌生了“王孙自可留”的归隐想法。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秋雨则是泛着寒意、连绵不断的。巧的是这秋雨又一滴一滴打在那疏疏落落的梧桐树叶上,这每一滴秋雨又何尝不是敲打在作者那已满是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的心上呢?作者笔下那“點点滴滴”的秋雨折射出她的满腔愁绪。
抓住意象,通过想象了解、体会诗人的所感所思,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三)运用联想、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清代的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意境是诗歌审美价值之所在。我国古典诗歌既讲究明朗晓畅,也推崇含蓄蕴藉,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因此,欣赏者必须驰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入里,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句,表现出诗人站在高处,静静地凝视着对面的敬亭山。敬亭山也孤独地耸立在那里,似乎也正静静地看着诗人。他们似乎在互相交流,互相安慰、鼓励对方。一个人,一座山,他们互相凝望着。作者甚至觉得只有敬亭山才懂他的感受。诗的意境告诉我们,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与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他在大自然中寻求到了安慰和寄托。
古代诗人发挥想象的能力,为我们创造了不朽的诗篇。后辈的我们更要运用想象的开水,将古人精心制作的虽已干瘪但幽香依旧的诗茶冲泡开来,欣赏它们那舒展开来的美姿,品味它们那沁人心腑的诗香。让诗歌因想象而灵动。
作者简介:
龙菊才(1975- ),女,汉族,本科学历,中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