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2014-05-30张楠白雪杰
张楠 白雪杰
[摘 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才能得以茁壮成长。民歌的根就是孕育在民间文化当中。赫哲族民歌从产生开始就在不间断地汲取本民族文化的精华,经过了世代人们的广泛传唱提炼与升华,充盈着无限的生命力,但由于赫哲族受到没有本民族语言的限制,其传承与发展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赫哲族;赫哲族民歌;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25 — 02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其中之一,全部人口仅有约4600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抚远县、饶河县、同江县以及佳木斯、依兰、桦川等地区。他们以渔猎为生,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口头文化。赫哲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含了神话、民间歌谣、传说、歌颂新生活等元素,这些民间文学都被世代赫哲族人民传承了下来。赫哲族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其特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创造并发展出了属于本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赫哲族民歌就是勤劳乐观的赫哲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并且自己演唱的歌曲。
一、赫哲族民歌 “嫁令阔”《乌苏里船歌》和 “伊玛堪”《木都力莫日根》本体特征分析
1.嫁令阔
“嫁令阔”有小调、小曲之意,嫁令阔涉及体裁相当广泛,包括号子、小调、儿歌等,在赫哲族民歌中嫁令阔的数量是最多的。嫁令阔曲调中虽然节奏与旋律的变化不是很多,但是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情感的质朴,旋律上轻柔婉约,作为抒情歌曲而流传甚广。赫哲族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很自由,表演时更加随性,不会受其时间场合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歌曲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场合来进行演唱。赫哲族作为少数民族,由于人口较少,又没有文字,所以传承民间音乐的重任主要靠的就是一代代的民间艺人,靠他们的记忆和口头传授。因为早期赫哲族人民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渔猎为主,所以音乐素材大多也是源自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祈渔、织网、捕鱼、食鱼等。简而言之就是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娱乐、宗教祭祀及歌颂新生活密不可分。“嫁令阔”曲调是固定的,内容大多赞美大自然以及家乡的富饶,明朗动人,悦耳动听,既好听又上口还容易记忆与传唱。著名的有《乌苏里船歌》、《赫哲酒歌》、《河边情歌》、《渔歌》等。
2.伊玛堪调
“伊玛堪调”是赫哲族的一种说唱艺术,即有说又有唱,说与唱相结合,是在交叉唱段的时候唱的曲调,又被称为一种口头上的文学形式。因为伊玛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与赫哲族神话传说息息相关而备受欢迎。形成于清末明初,是赫哲族特有的曲艺说书形式。伊玛堪主要是以神话、传说、祝辞、萨满歌、民歌、故事为原型来进行创作的。伊玛堪篇幅很长,内容情节大多就是赫哲族的历史事件,叙述的是古代部落之间的战争以及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叙事性很强,像此类体裁的演出风格大多是“伊玛堪大唱”,概括来讲就是以说为主的表演;以唱为主的表演则称为“伊玛堪小唱”,体裁上侧重于表达抒情性的短篇故事,比如讲述生活故事、爱情故事等,也就是说更贴近于生活的时候就采用小唱。伊玛堪说唱时使用的语言十分纯朴,但讲究押韵,无论大唱、小唱都是无伴奏演唱,唱腔高亢嘹亮,很真实很形象又具有原始气息。在传承方面,“伊玛堪大唱”的传承十分不容易,首先是语言上就要求说唱人要用赫哲族语言来进行说唱,可是现如今赫哲族语言又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其次是说唱时间很长,这对于赫哲族年轻的一代来讲就是十分困难的。相较而言“伊玛堪小唱”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并且贴近于生活,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掌握,更重要的是伊玛堪小唱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可以说是在发展中的伊玛堪说唱形式。伊玛堪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有《亚热勾》、《西热勾》、《木都力莫日根》、《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等。
赫哲族民歌主要包含调式音阶、曲式结构、节拍节奏、旋律线条等要素。郭颂老师这首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中,由于赫哲族民歌本身的音域就不是很宽,在《乌苏里船歌》里面旋律的音域为十三度(c-a)。赫哲族民歌调式音阶大多由民族五声调式音阶构成,即宫、商、角、徵、羽,常用的是宫徵调式,其次为羽调式。《乌苏里船歌》是一首A大调单三部曲式。作为一首民歌改编曲,在引子序唱部分是根据赫哲族说唱音乐“伊玛堪”改编而来,歌词部分则引用了虚词,节奏类型則采用了6/8拍。《乌苏里船歌》的主要唱词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行板,节奏类型则转变为赫哲族民歌常用的2/4拍,包含了三段歌词,有了实词就说明这个部分是要开始建立音乐形象以及音乐思想,是音乐体裁的主体部分;尾声部分也是用“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歌词部分也是虚词,跟引子相互呼应。从歌词内容上面看,引子和尾声都是由“赫尼哪调”组成的,主体部分的歌词情景交融地描绘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渔民辛勤的劳动、对新生活的歌颂,情感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了对现在生活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郭颂老师的《乌苏里船歌》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经过郭颂老师后来的创作,旋律线条类似于“波浪型”和“划动型”,主要是跳进与级进组成,用于模仿渔船在江水中荡漾,具有渔家歌谣的韵味。体裁上从表现爱情变为歌颂新生活的抒情性歌曲。郭颂老师用他高亢、悠扬的歌声将《乌苏里船歌》唱响了神州大地,让全国人民听到了赫哲族民歌是如此的优美动听,也了解到赫哲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赫哲族民歌中“伊玛堪调”的节拍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有混合拍子和散拍子的节拍形式。在《木都力莫日根》曲调中就是由2/4拍和3/4组成,节奏类型比较舒缓也较为简单。个别“伊玛堪”曲调使用三连音。在同一首伊玛堪中会出现若干个唱段,曲调可以来回反复,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唱腔来进行演唱。比如《木都力莫日根》这首伊玛堪共91个唱段,由18个固定曲调反复说唱构成。
二、赫哲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歌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民族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赫哲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所形成的赫哲族民歌也反映赫哲族人民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包括喜歌、渔歌、古歌、悲歌、叙事歌、猎歌、摇篮歌、情歌、新民歌、礼俗歌等。因为赫哲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渔猎生产生活中,在其曲调和节奏中仿佛就能感受到渔船在江水中随着波浪起伏摇曳,受特有渔猎生活的影响创作出来的民歌婉转动人。赫哲族人民作为少数民族之一,个个能歌能舞,男女老幼触景睹物、生情思人时大多都能即兴地唱出几曲调子,来配合此时的情感。主要的曲调有嫁令阔、赫尼哪小调、伊玛堪调、萨满调、白本出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等。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赫哲族民歌也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现代音乐的元素,同时也培养出很多音乐方面的人才。新民歌就在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和声织体就从单一声部发展成为了多声部的演唱;演唱方式上也开始使用轮唱;演唱风格跟以前也大有不同;在歌词内容方面现在更多的也是歌颂新生活;伴奏方面现已开始使用电声合成设备,时常还有西洋乐器的加入;从演唱水平方面讲,演唱者多数都是受过系统培训的,所以演唱质量提升很多,种种方面的发展都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但在另一方面,赫哲族民歌的音乐功能却在发生着变化。解放以前,赫哲族是一个保守、封闭、原始的少数民族,那时音乐就是人们纯粹的情感宣泄,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人们用歌声在情感上交流。当下,现代经济来到了淳朴的赫哲族,在各种功力的驱使下,平静的生活遭到打破,演唱赫哲族民歌不再单纯,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民歌真正的内涵在慢慢削弱,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赫哲族民歌在吸纳新观念以及现代音乐元素的过程中,要結合自身的民族风格,不能一味的被利益驱使,为了迎合观众,最终失去赫哲族民歌真正的“灵魂”。
赫哲族民歌不仅是赫哲族的音乐文化,更是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赫哲族音乐文化中就能感受到赫哲族人民待人热情朴实和本民族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富于民族“原生态”特色,传播着中国音乐文化正能量。 加强对赫哲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主要是保护赫哲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和 “伊玛堪”说唱艺术,对当代赫哲族艺人给予充足的关心和帮助,还要尽快尽早地开始保护赫哲族传统语言,克服文化传承中的口口相传的弊端, 让赫哲族语言文化真实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参 考 文 献〕
〔1〕夏颖杰.试析赫哲族民歌〔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04).
〔2〕祁海燕.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J〕.北方音乐,2013,(12) .
〔3〕任昆.赫哲族音乐文化特征 〔J〕. 剧作家,2008,(01)
〔4〕李昱明.试论赫哲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涵〔D〕.中央民族大学,2008.
〔5〕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