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关于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2014-05-30王艳红
摘要关于明清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史研究,学术界从各种历史文献中辑录整理了大量灾害史料,对历代灾害的发生频次进行了初步统计,探讨了历史灾害的成因、灾情特征、发生规律、社会效应、古代防灾抗灾措施、历代荒政制度演替、救荒书和救荒思想等问题,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研究还存在对资料挖掘和利用不足,对社会因素与灾害发生之间关系研究不够,理论与方法有待创新,学术交流较少等问题。
关键词长江下游;自然灾害;综述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6-01869-04
AbstractIn terms of studies on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academics have compiled and organized a lot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disasters; conducted preliminary statistics on the frequency of disasters over the historical period; discussed the causes,the characteristics,the law of occurrence,social effects of historical disasters,disaster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ancient time,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fighting against disasters,and books and ideas concerning this issue,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However,for various reasons,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insufficiency in exploring and using the data; the inadequacy i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factors and the occurrence of disasters; theories and methods not innovative enough; lack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Downstream areas of Yangtze River; Natural disasters; Overview
长江下游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行政区划上包括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和上海4省一市,面积达52×104 km2,是宋代以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开发的历史进程,始终贯穿着防治自然灾害的斗争。千百年来,长江下游地区广大劳动人民为地区开发和江河治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趋利避害,到兴利除害,发展了社会经济,创造了历史文化,使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区。明清时期更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渊薮,物殷财阜,人才荟萃。研究明清长江下游这一经济发达地区自然灾害与乡村冲突及其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一方面,由于流域内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程度相对也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抗灾、防灾能力较强,灾害一旦发生,减轻灾害损失和灾后恢复的能力也较强。
据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搜索,仅以“明清灾害”为主题的研究,2000年以來达2 600余篇,且篇幅逐年增长,显示了明清灾害史研究成为近年来学术热点之一。
在过去关于长江流域的自然灾害史研究中,我国学者从各种历史文献中辑录整理了大量灾害史料,对历代灾害的发生频次进行了初步统计,探讨了历史灾害的成因、历史灾害的灾情特征、历史灾害的发生规律、历史灾害的社会效应、古代防灾抗灾措施、历代荒政制度演替、救荒书和救荒思想等问题,取得丰硕成果,为后来的研究者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1长江下游灾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收集整理灾害历史文献是灾害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推进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的必由之路,学界对自然灾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研究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1.1全国性史料搜集与整理一些全国性灾害史料中,包含了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全国性灾害史料整理,具体又分如下几种情况:
1.1.1总体考察灾情历史变化的史料整理。如李秦初《汉朝以来中国灾荒年表》[1]、王龙军《中国历代灾况与赈济政策》[2]、邓云特《中国历代救荒大事年表》[3]、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4]、王嘉荫《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5](农业出版社,1988年)、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6]、张兰生《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7]、张波《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8]和《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方面观》[9]、陈振汉等《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10]等。值得一提的是,来新夏主编的《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11],广收全国各地旧地方志资料,内容丰富、翔实。其实地方志中对天灾人祸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称谓繁多,如五行、祥瑞、灵征、祥异等,饥荒、兵燹、匪患甚至将自然界中怪异现象不加区分也列入此类。
1.1.2专门罗列某类灾情史料整理。如研究古代瘟疫的,张剑光《三千年疫情》[12];研究水旱灾害的骆承政《中国历史大洪水》[13]、《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4]涉及安庆1470~1979年的旱涝等级资料;研究地震灾害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5]、《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16]、《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17]等。
1.1.3关于救灾思想、救灾措施的史料整理。有代表性的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18],系统收集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写作和流传下来的有关灾荒和抗灾救灾的论著,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政府和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制度、政策和措施,不但为灾荒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而且为今天防灾、抗灾和救灾实践提供了生动的历史借鉴。
1.2关于明清长江下游地区灾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关于长江下游地区整体性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代表性的有水利部水管司编《清代长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19],收集了清时期长江流域主要洪涝灾害的资料信息。钟永恒主编《长江流域自然灾害数据库》[20],收集了长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方面的信息,主要记述了长江流域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大型事实型数据库,是分析研究长江流域自然灾害的重要工具性参考书。
42卷6期王艳红2000~2012年以来关于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1.2.1安徽地区的史料整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搜集组对安徽近千年的自然灾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完成了《安徽地区历代旱灾情况》[21]、《安徽地区水灾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安徽地区地震历史记载出版整理》、《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地区风雹雪霜灾害记载初步整理》[22-24]等。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1981年编《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25],利用方志资料并参照其他文献,对安徽省近2000年来水旱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制成了安徽省历史水旱记载表和全省府州县历史水旱记载资料年数统计表及全省分区历史水旱发生次数分级统计表、全省特大水旱发生的年发表。
1.2.2江苏地区的史料整理。施和金等编著《江苏农业气象气候灾害历史纪年(公元前190年—公元2002年)》[26],从二十四史、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记载中辑录了江苏地区农业气象气候灾害水、旱、雹、蝗、潮、冻等灾害情况。
1.2.3江西地区的史料整理。江西省水利厅水利志总编辑室编《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27],从历史文献中辑录了关于江西水旱灾害的有关记载,并附有水旱灾害周期分析表,对研究江西水旱灾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2.4上海地区的史料整理。火恩杰等主编《上海地区自然灾害史料汇编:公元751—1949年》[28],搜集整理了自上海地区建制以来有关灾害的史料文献记载。袁志伦、金云编集《上海近两千年洪涝风潮旱等灾害年表》《上海近两千年洪涝风潮旱等灾害年表续表》[29-30](,以表格的形式展现了上海地区近两千年的旱涝灾害风潮旱灾等文献辑录。
2关于长江下游灾情史的全面研究
美国学者约翰·麦克尼尔以比较的眼光将中国看成是一个千余年来“具有最大的生态互补性的国家”,并且具有“特别重要的国家环境政策”之特色[31]。斯波义信讨论了杭州湾南岸地区从中唐到清代的开发,自中唐至明初,先进的水利技术被引进长江下游地区,有助于该地区的发展;但晚明至清代,发生的大规模向山区拓垦的现象,则证明了环境危机已经降临此区[32]。美国学者安·奥思本(Anne Osborne)把清代中叶浙江、江西与安徽南部间的丘陵边界之环境危机,和附近低地上因“近期可能的集约耕作”所引起的人口压力相关联[33]。张玉玲等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侯的寒暖特征、旱涝状况、以及嘉陵江流域、洞庭湖区太和湖流域气候特的这3个方面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象气候变迁[34]。
3对中国灾害类型的专题研究
(1) 关于瘟疫的研究 。 澳大利亚学者费克光(Carney T.Fisher)探讨了中国鼠疫的成因及其灾况[35]。程恺礼(Kerrie L.MacPherson)则分析了中国霍乱发生的成因及其影响[36]。悉尼大学邓海伦(Helen Dunstan)是西方长期从事中国灾荒问题研究且成绩较突出的学者。其代表作《明末时疫初探》对明末发生在华北和浙江地区的瘟疫的分布、流传及对人口造成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37]。
(2)关于蝗灾的研究。 满志敏考察了崇祯后期长江沿江地区的蝗灾概况及原因[38]。
(3)关于水旱灾害的研究。汪润元等《清代长江流域人口运动与生态环境的恶化》[39]、史德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关系剖析》[40]、黄忠恕《长江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分析》[41]等学者则着重从河道变迁与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对长江流域水旱灾害作了探讨。
4对长江下游分地区灾情研究
关于长江下游分省分地区的自然灾害研究,总体而言成果不够丰富,具体而言各省各地区研究成果呈现了不均衡的研究态势。明清安徽地区自然災害研究相对较多,如李家年等《安徽省长江流域近500年水旱灾害浅析》[42],分析了明清皖江水旱灾害情况;庄华峰等《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3],论述了安徽地区圩田开发积极作用,但也因过度围垦而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44],系统考察了明清时期的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互动过程;他还以灾害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明清时期江淮地区蝗灾的几个阶段以及时空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45];汪志国《明代安徽自然灾害及灾荒救治》[46]梳理了明代安徽地区自然灾害类型,探讨了明代对安徽灾害的救治措施,统计了1644~1840年安徽水灾旱灾次数、频率分布、特点等[47]。
关于明清时期江苏地区自然灾害。余新忠《道光时期江苏荒政积弊及其整治》[48]、王日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49]、徐建青《清代康乾时期江苏省的蠲免》[50]、张红安《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讨》[51]、吴滔《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52]等,或对荒政或对某次灾害或对江苏局部地区灾害开展研究,总体上对江苏省沿江区域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够充分。
关于明清江西、浙江地区的自然灾害,仅见有陈书《清代江西灾害探略》[53]、衷海燕《明清时期江西水旱灾害与疫病流行》[54]、沈锦花《浙江省近534年旱涝发生规律、突变分析及趋势预估》[55]等学者撰写了数篇论文探讨水旱灾害情况。而明清上海地区的自然灾害,则未见有专文研究。
5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规律性研究
张秉伦、方兆本主编《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56],在系统收集整理长江中下游旱涝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相应的旱涝资料数据库,并对1470~1975年旱涝等级资料进行了流域旱涝规律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的工具性价值。陈雪英、毛振培主编《长江流域重大自然灾害及防治对策》[57],分析了历史上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及其地域分布,考察了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抗灾进程。由于该书的重点放在解放后,故历史时期论述内容较少。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编《长江志:自然灾害》[58],记叙了长江地区灾害特性、灾害成因和灾害的时空分布,实录了2000多年来的历史灾害年表和重大典型年灾害,为分析研究长江地区历史灾害提供了参考。
6灾害应对工作的研究
法国学者魏丕信(PierreEtienneWill)关于荒政制度的研究成果突出,其代表作《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对明清荒政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59]。邓海伦《十八世纪中国官方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与政府的角色》[60],援引清代有关政策文献,探讨中国官员热心环境以便养活日渐扩张的人口,而非为了改善每人平均财富。邓海伦从高级官员奏折中对囤户的态度入手,分析了18世纪与赈灾有关的政治、法律等官方因素与地方民情的关系。此外,其《试论留养资送制度的废除》[61]还利用档案数据对此前少有人关注的留养资送制度进行论述,分析了这一福利救济政策废除的原因及其废除的影响。日本学者稻田清一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赈灾过程中嘉定、宝山两县“分厂”制度确立和衍化过程的考察,以及对清末镇董的身份、角色、职责和管辖区域的探讨,探索传统乡村的赈济和管理模式(《清代江南的救荒与市镇——关于宝山县和嘉定县的“厂”》)[62]。崛地明利用日本外务省记录中发现的日文史料《江北饥馑调查报告书》,探讨了清末救灾活动中官赈与义赈的关系以及义赈与官方的关系(《光绪三十二年江北大水灾与救荒活动》[63])。美国学者李明珠(Lillian M.Li)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档案数据中较系统的粮价数据,分析了华北地区粮价演变的长期趋势和原因,探讨了国家的救荒政策和保护措施在减轻自然灾害影响方面的作用[64]。台湾学者罗丽馨借助大量史料以長江中下游为中心分析了明代灾荒时期民生状况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问题,探讨了漕米改折、截留漕粮、平籴、煮粥、转运米粮等官府救济措施及其局限[65]。
7明清时期救荒仓储制度的研究
美国学者肖公权(KungChuan Hsiao)《中国乡村:19世纪的专制统治》第5章“灾荒控制:社仓和其他仓储”专述清代仓储的救荒功能[66]。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海外学者关于明清仓储制度的研究成果大批涌现,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魏丕信和王国斌(R.Bin Wong)等人的成果,如《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1500-1850年间长江中下游灾荒与经济变化的发生及反映》、《清代国家粮食储藏:管理与控制诸问题》、《养育人民:1650-1850年间中国的国营民仓系统》、《清代中国的饥荒恶魔》等),两人合著《养育人民:1650-1850年间中国的国营民仓系统》对清代的常平仓、义仓和社仓制度作了透彻而全新的分析,他们从明清档案中获得大量的粮储数字和仓储管理方面的新数据,在粮储的技术、计算方法、出纳管理、腐败控制等方面作了很细致的实证研究。《清代中国的饥荒恶魔》特别强调了备荒仓储系统的官督民办性质[68]。
8灾害与社会变动关系研究
关于灾害环境与社会变动关系研究,学界成果不多见,代表性成果是冯贤亮通过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多重变动的考察,提出了一个区域社会协调、控制、发展的理论模式,即人类社会总是在经过反应、重新调整或采取相应控制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社会不同阶层的差异和地区上的差异,并经过一定程度的波动变化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促使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69]。
9关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长期以来,学术界较为常用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环境生态学、气候学、地理学、生物学、水文学、计算机技术等自然科学。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逐渐得到运用,并且有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综合运用的趋势,如邓海伦《十八世纪中国官方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与政府的角色》[70],从环境生态学与社会学相结合;魏丕信和王国斌《1500-1850年间长江中下游灾荒与经济变化的发生及反映》,将经济学、社会学、灾害学相结合[68];庄华峰等《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则将文献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生态环境学加以综合运用,这种新的研究视角值得借鉴[71]。
10有待深化和关注的问题
总体而言,明清长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研究出现了较多的研究论著,但从该区域的重要性、灾害的典型性而言,现有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拓展,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史料整理来看,全国性的史料较多,而长江下游地区的史料整理不够;单就长江下游地区各地区史料整理工作也不均衡,安徽地区较为丰富,上海其次,江西、江苏、浙江则较少。
(2)与丰富的史料整理相比而言,无论国内外,研究成果显得尤为不足。一方面灾害专题性研究不够,明清长江下游地区蝗灾、瘟疫、水旱灾害等专题论文分别只有一两篇,无论灾害的种类研究、还是灾害的深度研究,均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各地区研究程度也不同,安徽地区研究相对较多,其次江苏,江西、浙江地区的研究仅有数篇,而上海地区则无专文研究。
(3)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因素的较多,而对人类活动等社会因素及其与自然灾害发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度不够。
(4)在整体性与专题性研究中,灾害史一般性的描述较多,而对灾害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较少;零散、简略和依附性的论述较多,系统全面的主题性研究较少;分地区专题研究较多,整体性研究不够,尤其是分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更是不足。
(5)在已有研究理论与方法中,有运用自然科学方面的,有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但总体上显得单一。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两者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如将自然科学中的环境生态学、气候学、地理学、生物学、水文学、计算机技术等,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民俗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人口学等相结合,实行多学科交叉与渗透,多维度、多视角地审视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从而推动长江地区自然灾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李秦初.汉朝以来中国灾荒年表[J].新建设,1931(14):23-35.
[2] 王龙军.中国历代灾况与赈济政策[M].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
[3] 邓云特.中国历代救荒大事年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 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M].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出版,1939.
[5] 王嘉荫.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6] 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7] 张兰生.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8] 张波.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C].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
[9] 张波,张纶,李宏斌,等.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方面观[J].中国科技史料,1992(3):9-13.
[10] 陈振汉,熊正文,李谌,等.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1] 新夏.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2] 张剑光.三千年疫情[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13] 骆承政.中国历史大洪水[M].北京:中国书店,1996年.
[14]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C].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
[15]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地震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6] 谢毓寿,蔡美彪.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G].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7] 楼宝棠.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18] 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
[19] 水利部水管司.清代长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0] 钟永恒.长江流域自然灾害数据库[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1] 安徽地区历代旱灾情况[J].史学工作通讯,1957(2):19.
[22] 安徽地区水灾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J].安徽史学通讯,1959 (Z1):160.
[23] 安徽地區地震历史记载出版整理[J].安徽史学通讯,1959(2):41-48.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J].安徽史学通讯,1959(2):49-56.
[24] 安徽地区风雹雪霜灾害记载初步整理[J].安徽史学通讯,1960(1):64-81.
[25] 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Z].1981.
[26] 施和金,张海防,杨峻.江苏农业气象气候灾害历史纪年(公元前190年—公元2002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7] 江西省水利厅水利志总编辑室.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28] 火恩杰,刘昌森.上海地区自然灾害史料汇编:公元751—1949年[G].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29] 袁志伦,金云.上海近两千年洪涝风潮旱等灾害年表[J].上海水利,1985(1):47-91.
[30] 袁志伦,金云.上海近两千年洪涝风潮旱等灾害年表续表[J].上海水利,1985(1):47-91.
[31] 约翰·麦克尼尔.由世界透视中国环境史[C]//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所,1995:39-66.
[32] 斯波义信.环境与水利之相互关系:由唐至清的杭州湾南岸地区[C]//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所,1995:271-294.
[33] 安·奥思本.丘陵与低地:清代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生态互动[C]//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所,1995:349-384.
[34] 张玉玲,吴宜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象气候变迁[J].科技信息,2006(4):9-10.
[35] 费克光.中国历史上的鼠疫[C]//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所,1995:673-746.
[36] 程恺礼.霍乱在中国(1820-1930):传染病国际化的一面[C]//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所,1995:747-798.
[37] 邓海伦.明末时疫初探[J].清史问题,1975(3):1-59.
[38] 满志敏.明崇祯后期大蝗灾分布的时空特征探讨[M]//《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32-244.
[39] 汪润元,勾利军.清代长江流域人口运动与生态环境的恶化[J].学术季刊,1994(4):132-141.
[40] 史德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关系剖析[J].水土保持学报,1999(1):2-8.
[41] 黄忠恕.长江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分析[J].人民长江,2003(2):3-5.
[42] 李家年,魏荣萍.安徽省长江流域近500年水旱灾害浅析[J].人民长江,2000(7):22-23.
[43]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2):102-106.
[44]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45]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蝗灾探析[J].古今农业,2007(1):65-74.
[46] 汪志国.明代安徽自然灾害及灾荒救治[J].池州学院学报,2011(4):16-22.
[47] 汪志国.清代前期安徽自然灾害的历史考察:1644-1840[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4):81-88.
[48] 余新忠.道光时期江苏荒政积弊及其整治[J].中国农史,1999(4):67-70.
[49] 王日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J].农业考古,1995(3):167-171.
[50] 徐建青.清代康乾时期江苏省的蠲免[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4):87-98.
[51] 张红安.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6):66-70.
[52] 吴滔.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J].中国农史,1997(2):40-49.
[53] 陈书.清代江西灾害探略[J].南方文物,2007(4):194-195.
[54] 衷海燕.明清时期江西水旱灾害与疫病流行[J].抚州师专学报,1999(4):92-96.
[55] 沈锦花.浙江省近534年旱涝发生规律及突变分析[J].气象,2005(10):77-80.
[56] 张秉伦,方兆本.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57] 陈雪英,毛振培.长江流域重大自然灾害及防治对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58]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志:自然灾害[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59] 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0] 邓海伦.十八世纪中国官方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与政府的角色[M]//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1.
[61] 邓海伦.试论留养资送制度的废除[M]//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7:112-145.
[62] 稻田清一.清代江南的救荒与市镇——关于宝山县和嘉定县的“厂”[M]//甲南大学纪要·文学编:第86号,1993.清末江南的“地方共事”与镇董[M]//甲南大学纪要·文学第109号,1999.
[63] 崛地明.光绪三十二年江北大水灾与救荒活动[M]//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7:353-389.
[64] 李明珠.华北的粮价与饥荒[M]//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7:22-40.
[65] 罗丽馨.明代灾荒时期之民生[J].史学集刊,2000(1):37-38.
[66] 肖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专制统治[C]//Rural:Imperial Control in the 19th Century.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2.
[67]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68] 清史所.塞纳河畔两史家——魏丕信研究成果简介[EB/OL].(2009-10-19)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4372.
[69]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0] 邓海伦.十八世纪中国官方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与政府的角色[C]//刘翠溶,伊懋可.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5.
[71]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2):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