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危机及其对策探微

2014-05-30尹力禾

理论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当代价值生态文明

尹力禾

[摘 要]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遭遇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类生存与未来。当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生态问题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明与生态危机在哲学上的内在联系的角度,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危机的现状、根源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当代价值;对策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27 — 03

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人类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境。我国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经济发展与资源供求不协调,公众环保意识的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不仅要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而且更需要我们对其根源和解决路径进行探究。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不断丰足,生产力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水平有质的提高,我们的生产条件有质的飞跃。但是由于近代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对资源粗放型开发、浪费和污染,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多样性锐减、森林和草原退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危机日渐凸显,促使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普遍关注和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反省,促使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的生态觉悟“质”的飞跃。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从联合国、世界各国相继制定生态制度、生态伦理规范到遍及全球的生态保护运动,从生态伦理学四大流派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展现着人类不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生态观念的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下最具普世性的话语和最强有力的主题词。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形式,它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人类对自身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作出的理性选择和科学解答;是人类力图探索新型发展道路的理性自觉。构建生态文明时代已成为一种全球共识。

(二)生态文明的含义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以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这种文明形态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其核心则在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进步状态。

(三)生态文明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文明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认识和党自身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想要从源头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四位一体”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理论化、系统化地部署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是我党对环境和资源保护、节能减排这一系列方针和战略思想的新概括。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献。”〔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以完善的生态文明方面的制度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建设的要求又进了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再升华,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这是国家之幸,也是民族之幸。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地球规律的必然要求,这是功在千秋的决定。

二、生态危机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生态危机的含义

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不断增长,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发展是自然合理而没有限度的,“能够做”的就“可以做”。于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人们就肆意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改造自然。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创造多是建立在耗费大量能源基础之上的,生态危机“应运而生”。生态危机与“生态失衡”两个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首次提出“生态失衡”的概念: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生态条件的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而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的盲目和过度开地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得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现象。当今世界出现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危机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系统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近几十年来也出现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从纵向来看,自工业社会以来,“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过度地征服了自然,工业文明的进步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形成和奉行的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3〕由于人类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生态危机的日益频发。从横向来看,局部生态问题向全局扩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4〕借助媒体宣传和生活体验等多种途径,其主要表现形式一般都为普遍民众所熟知。当前我国的生态危机威胁主要体现为:全球气候变暖、湿地大量消失、水土流失急剧、土地沙漠化、生态多样性锐减、森林和草原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雾霾天增多等基本表现形式。

三、生态文明与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

对生态危机的深刻认识和消解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的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转向。生态危机的频发是扬弃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催化剂,而建设生态文明又是消解生态危机的重要路径。日益突显的生态危机隐患是生态文明建設的间接或者直接的障碍。建设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态文化、技术文化和发展文化,改善包括自然生态之外的各种人文“生态”,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必经之路。生态文明理论建设,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度挖掘和创造发展对消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方面的制度,指导我国当前生态危机的预防与控制,是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防范和控制生态危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长久之计,对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近几十年人类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证明,生态文明才是引导人类消解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四、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确立应对生态危机的具体对策

当前形势下,把握生态文明全局性对防控生态危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特定时期,各个领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对生态危机的防控。这就需要从生态文明全局性入手寻找应对危机的具体策略。

(一)树立生态观念

尽管生态文明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不断开展、进行,但是并不代表生态文明意识已深入人心。由于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内部人与利益的纠葛,生存与发展的艰难抉择是人类面临的艰难考验。这就需要从生态文明全局性入手,加大网络、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的宣传力度,普及生态环保知识,达成生态文明共识,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做到普通民众自觉自发的提高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文化是克服生态危机的理性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动力和智力资源。保护环境是一项关乎全民幸福的“全民运动”,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

(二)建立生态经济

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生产扩张与生态环境限度之间的矛盾激化,促使人们对传统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摒弃传统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化生产方式,走生态经济之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立生态经济是人类努力寻求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最佳平衡点的一种努力方向。走生态经济之路是人们为达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消解生态危机做出的理性选择。走生态经济之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经之路。

(三)倡导绿色消费

正确处理人与需要、消费、劳动、财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破除消费主义价值观,是消除生态危机的主要路径。普遍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动力。应当支持满足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正常的、合理的消费,反对那些为占有欲望、炫耀夸示出发,为消费而消费的异化消费,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马克思认为,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消费不仅促进生产,而且也实现生产,同时影响着交换和分配。消费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人类要摆脱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必须从改变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消费模式开始。于是,绿色消费概念应运而生。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发展绿色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生活。绿色消费需要普通消费者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在消费过程中选用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自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使用绿色科技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重要保证,“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5〕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类自身开辟创造了新的活动范围,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创造了更丰富、更富裕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历史进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对这种强大力量的不当运用,又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失调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生态危机频发,从而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造成灾难性危害。但总体来讲,科学技术的应用利大于弊。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和消除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指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发展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是一种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等内容。绿色科技是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消解生态危机威胁的重要技术保证。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应广泛发展有益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绿色科技,科学地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五)完善生态危机应对机制

由于过去积累的生态债务,生态环境已难返原样,因此,我们应尽最大限度的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尽最力度去治理和改善当前环境恶化的现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6〕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系统、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生态危机的应对机制,防患危机于未然。在构建生态文明过程中,应充分展现我国政治制度优势,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个体公民和非政府组织等主体的积极性,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的节约利用资源,尽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对各个地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当务之急应加大宣传力度,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树立和加强生态危机风险意识和防控意识。尽一切可能化解危机,将环境资源的损失降到最低,使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相处。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需要我们共同爱护。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7〕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278.

〔4〕程志良,顾瑞珍,王攀,等.十七大特稿: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6/content_6889399.htm,2007—10—1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2.

〔7〕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不越雷池一步实行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N〕 .法制日报,2013—05—25.

〔责任编辑:金风平〕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当代价值生态文明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