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决定故事长短
2014-05-30曹娜
曹娜
近日园内进行了新一轮《指南》教研活动,我想就此写点什么。理论指导实践,将所学的东西加以运用又或者逐步改变思想和行为方式,虽缓慢却也稳步成长。
今日的阅读活动时间采用了孙洁老师的建议:“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一本书。”故事书是《三个和尚》,这是个相当经典的故事,故事通过描述三个和尚没水吃,后来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三人合作打水的情节,饱含“人心齐,泰山移”的寓意。
在故事的开始,我先是请小朋友想一想三个和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小朋友有的说:“关于和尚念经的故事吧!”有的則根据《三只小猪》的故事得到了“和尚盖房子”的猜想。在我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引导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并讨论故事内容后,孩子们终于了解了三个和尚所发生的事。
“通过故事你学到了什么?”我慢慢地合上书本问小朋友们。
“通过这个故事,我学到了和尚除了要念经,还要很累地去挑水、打扫环境。”文文扬起小脑袋天真地说。
“很辛苦是不是?那下次小朋友要是去庙里参观,可不可以保持环境卫生,让小和尚他们少辛苦点?”我对文文微笑着说道。
“是的。”文文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想我知道文文在这里学会了尊重和珍惜。
“我学到了小和尚刚开始没能收服高和尚和胖和尚,后来收服了,所以才一起挑水。”小琪琪眼睛里闪着光。
“那他是怎么收服高和尚和胖和尚呢?”我很惊奇他用了“收服”的字眼,又不是妖怪,怎么还用了“收服”呢!
“嗯……”小琪琪的沉默让我知道他没了主意。
“最后是什么让三个和尚和好了呢?”我换了个思路。
“是因为有火灾,三个和尚共同扑灭了火,一起挑水!”小琪琪其实对故事的理解没有偏差,只是不懂去表达。
“所以,最后其实是大家一起……”我故作停顿,等待他给我的答案。
“团结协作!”小琪琪拍着脑袋,恍然大悟地喊道。
“对了,团结在一起才灭了火,有没有谁收服谁呀?”我还是要引导他回到原本的答案,让他实现自我否定,从而深记这个道理。
“没有,是大家团结的结果。“我伸了一个大拇指给他,我想他知道了团结的力量。
“我学会了小和尚很聪明,他自己不干活,怕吃亏!”晓航挤眉迫不及待地说道。
我很诧异为何他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又不能直面批评,于是我引用了一个实例。“好,小朋友,如果现在曹老师和阿丽娅一人应该拿两本书,可是曹老师怕累,把自己的书也给了阿丽娅,让阿丽亚自己拿四本书,她累得都出汗了,而我自己什么事情都不干,你们觉得曹老师做得对不对?”
“不对,因为曹老师自私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可以让别人帮助你。”小朋友呼应。
“那晓航如果你和小雅一起干活,他都不干,就让你干,你还觉得他聪明吗?你还愿意和他做朋友吗?你还会和他在一起很快乐地玩耍吗?”
“不,好朋友之间应该有苦一起吃。”晓航像小大人一般回答。
“所以,有活不怕,在你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大家一起干,一起分担就会非常快乐地度过了。如果有小朋友自己做不到的话,你可以……”
“嗯,帮助他!”晓航腼腆地挠着后脑笑答到,我想他懂得了分享与分担。
从前我们拿到一本书就会直接讲,然后懂得固定的道理,阻止其他思想的出现,使思维规范化,却淹没自己的真实想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教师作为幼儿的倾听者,不仅要重视促进的规范作用,还应适当地对幼儿合理的想法给予必要的支持,不当的想法前给予一定的纠正,这样才能让一则故事不止局限于一本书的厚度,一个道理的长度,让教师与幼儿的交流更加亲切,从而互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