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展小学生的估算能力
2014-05-30侯祖东
侯祖东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只需要了解大致的结果,或者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怎样发展小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走进生活实际,感受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的意识
估算,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一周大约需要多少生活费?一幢楼有多高?一段路有多长?一个花坛的面积有多大?一个电影院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一袋盐大约有多重……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估算的思想。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的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学习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自觉运用估算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
二、结合教学实际,渗透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题材,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求近似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这也是最常用的估算方法。例如:(1)“49×31”可以看作“50×30”,积大约是1500。(2)“19.66÷4.8” 可以看作“20÷5”,商大约是4。
2.以小估大或以大估小法。例如,可以把报纸的一个版面折成若干等份,通过数其中一份的字数来估算整个版面的字数;再如,通过称100粒黄豆的质量,或者数100克黄豆的粒数,来估测一粒黄豆的质量。
3.对比估算法。例如学习了计量单位后,常常要估算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此时可以指导学生以一些常见实物作为估计的参照物,如: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一个鸡蛋的质量一般是50克……估算时就可以利用它们作为参照物,使估计更加准确。
4.数位估算法。即估计得数是几位数,来确定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如:389×19,通过估算可以很快得出它的积是四位数,个位一定是1,学生在计算时就能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尊重学生个性,鼓励策略多样性,增强估算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是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計,计算结果如果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的,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是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值;再次,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例如: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学生可能会想到多种估算方法:(1)14×10=140(户),把12想成10;(2)12×10=120(户),把14想成10;(3)10×10=100(户),把14、12都想成10;(4)15×10=150(户),把14想成15,把12想成10。学生说出多种估算方法后,教师让学生比较分析,哪种估算更接近准确结果。
例如:同学们去秋游,每套门票和车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问应该准备多少钱?列式为104×49,出现了两种估算方法:(1)50×100=5000(元);(2)50×110=5500(元)。
此时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谁的估算方法更好些,为什么?通过比较后学生会发现用第二种方法估算出的得数比较切合实际,从而总结出了解决这种购物的问题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宁可多带钱、不可少带钱,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估算策略,使他们能够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总之,发展小学生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