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的路径选择

2014-05-30程景玲

科教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现状

程景玲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国目前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教学体系;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等。对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渗透生态伦理观主阵地的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地培养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关键词 生态伦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 现状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生态伦理的内涵

近代以来,人类活动一直围绕着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生活水准的快速提高这一主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可以说,工业文明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水准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可是,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且产生了诸如大气污染、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场锐减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的维护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促进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迫切的任务。

伴随着世界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的出现、发展和扩大、生态伦理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不仅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蕴含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生态伦理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作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生态伦理涉及人类自然生态活动中诸多道德品质和道德责任,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等。生态伦理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伦理。传统意义上的伦理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一般不涉及到空气、动植物、资源和能源等问题,其核心是自觉和自省,而生态保护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并且生态保护问题极其复杂,为了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生态伦理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而且要得到强制执行。

2 高校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

2.1 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教学体系

相比较国外,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开展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从国家教育来看,普及的生态伦理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学生占普通学校招生中人数的99.5%以上”。①此外,目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生态伦理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有机组成部分,而国内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未能重视生态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生态伦理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并且高校现行教材中缺乏高质量、适用面广的生态伦理教育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生态伦理教育多侧重于对环境知识以及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将生态伦理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价值理念,大学生的整体环境意识难以得到真正提高,环保行动也难以落到实处。对于森林遭到砍伐和破坏这样严重的问题,大学生可能难以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对他们来讲,或许可以理解森林是宝贵的资源,但是难以理解森林还是具有权利和尊严的对象,归根结底,生态环境伦理教育的总体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弱化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手段上,生态伦理教育应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在现行的授课中,高校思政课老师偏重教学、轻视学生体验和实践,老师多采用传统说理的办法进行思想灌输,对于学生而言,对于生态环境的感受严重不足,他们对于生态伦理观的理解将只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从而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动。

2.2 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淡漠

由于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较为薄弱,这直接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缺乏。现在高校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来了解环境知识,而很少通过书籍、讲座等方式深入学习环境知识,多数大学生对环境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生态伦理知识的不足也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淡漠,生态道德行为不容乐观。在国内多数高校校园,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校园环境令人担忧,此外,高校“长流水”、“长明灯”等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不容乐观。

3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的路径选择

3.1 通过师资培训使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伦理教育

如前所述,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起步晚,高校生态伦理教育未能形成规模,多数在校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因此,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教学,首先应通过师资培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生态伦理教育的认识,通过系统培训,使每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在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伦理教育,是思政课成功渗透生态伦理观的关键所在。

3.2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而生态伦理教育与学生“三观”密切相关。因此,高校思政课在渗透生态伦理观的时候,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在教学内容上,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上专门开设生态伦理教育的讲座,培养大学生生态厌恶感、生态良知感、生态正义感。在教学形式上,在进行渗透教学的同时,应该积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从而将生态学、环境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插入高校思政课当中,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感性认识上有所深入,另外,在思政课堂进行生态伦理的时候,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通过讨论、观看视频、知识趣味竞赛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3.3 强化高校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除了课堂上讲授外,还应该强化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野生动物园、植物园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增加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此外,高校思政课生态伦理实践教学可以与每年的环境日、植树日、爱鸟周等节日结合起来,在这些节日里,组织大学生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中区。其次,高校思政课老师可以呼吁和引导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大学生社团,以这些学生社团为阵地在高校内外开展有关生态保护的宣传活动,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又能使大学生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注释

① 田甜,戴秀丽.浅谈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