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效率
2014-05-30杨帆
杨帆
高效课堂模式、杜郎口教学探究、洋思学习经验、导学案课堂的实践,所有这些无疑都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探索。我在一线教学已二十余年,也聆听过许多专家学者的课,也曾与好多名师探讨沟通,的确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自己教学方面的心得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有真诚亲切的教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古语说得好“爱其师而乐其道”要想上好一节课。“真诚”是核心和关键,它要求我们始终如一、真心实意地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生。
第一,重视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注意课前与学生的沟通,采取玩游戏、聊天等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减轻课堂学习的枯燥。从中发现,亲切和蔼的态度、有效的课前热身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必备条件。
第二,多鼓励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老师应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在课堂上要毫不吝啬对学生的夸赞:“说得多好啊!”“读得真流利!”“真好!”“回答得非常好,很有见解!”“你真棒”“你的思路很清晰,思维很缜密啊!”“你真厉害,老师都没想到这点。”还应该用行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亲切地和学生握手、拍学生的肩,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孩子们在这样亲切和蔼的老师们面前,一定会启动心智,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二、遵循教學规律,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原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里有这样的话:“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再创造。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感训练也就有了。
“以读为本”是老师贯穿语文教学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接读、对比读、范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词、读句、读段、读篇,读的内容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多变。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不断深入,也感受到了学生在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的同时,张扬了个性风采。
我在教丰子恺先生所写的《白鹅》一课时,通过灵活多变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白鹅的高傲霸气、妙趣横生,让学生体会到丰子恺先生对白鹅的喜爱,让学生掌握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了丰富的成语。《一株紫丁香》一课,我先范读、领读,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一起加表情、带上动作反复背诵,让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对老师的爱戴之情。
三、关注能力培养,语文教学要“意文兼得”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在以人为本的课改核心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批判着过分注重语文工具性的传统语文教学,而经过几年来矫枉过正的演绎和修正,语文的人文性被无限扩大了,致使许多一线的教师不敢依据教材、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斟词酌句,而改为大而空的、漫无边际的交流,造成严重脱离教材的无限拓展
语文教学的“意文兼得”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语文教学中二者必须并举,而不能有所偏废。
记得学术界于永正老师在谈怎样教书时说了一句话:“真教——不教会,誓不罢休。教书就是教字、教词、教读书、教说话、教写话。”语言朴实明白易懂,我们也感受到了读的重要性。于老师在教《一株紫丁香》一课时,他引导学生,体悟“踮起”“悄悄”的含义,学生在教师含而不露的引导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作者用词的精准,词语含义的深刻。引导学生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没有借助什么现代或传统的教学工具,然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被于老师演绎得不露痕迹,也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读写结合,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我在教《白鹅》一课时,指导阅读感知,在自读领悟的基础上,巧妙点拨,围绕课文内容,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由读向写辐射,又由写向读还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理解、表述,以此促进语言的积累运用,在互动中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白鹅》一文中描写白鹅的叫声时写到白鹅“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在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词语意思后,激励学生去想象:大白鹅会说些什么?你感觉这只大白鹅怎样?让学生说出来,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中心,同时进一步认识大白鹅的高傲霸气。
总之,作为扎根一线的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紧随时代的步伐,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