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014-05-30罗家庆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三角形创设情境

罗家庆

哲学家卡尔 波普尔在《知识的增长:理论和问题》一文中提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这对数学亦不例外。

统计表明,在一堂课中,教师提问的时间一般占整堂课的51%,课堂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手段。但统计数据也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常用“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用语,有时这类问句竟占一节课提问的58%。同时,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占78%),没有把思考方法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抑制。

如何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达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目的:

一、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设计时,创设合理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

例如在讲问题“a、b∈R ,a

(1)b克的糖水中含a克糖(b>a>0),浓度是多少?(2)向糖水中再加入m克糖(m>0),此时浓度呢? (3)此时糖水变甜了还是变淡了?为什么?

于是结论 的提出自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同学们都轻松愉快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大大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

二、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教学中,对于概念、原理或数学思想方法,与其教师声嘶力竭的讲析,不如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更为有效。

例: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边角边)公理”时,为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达到同步内化的目的,可启发学生按如下程序操作:

(1)画图:请同学们用三角板、量角器画一个△ABC,使AB=3cm,AC=3.6cm且∠BAC=60 ,

(2)思考:同桌所画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3)动手参与:请同桌的两位同学用全等的概念检验一下所画三角形的全等性。让学生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互相叠合,比较后发现所画的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毫无疑问,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抽象概括: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从上面过程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5)建模:请同学们把公理的文字内容、几何符号及图形语言对译内化。

(6)应用举例: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参与并独立完成。

通过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参与探究,领略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达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目的。

三、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如在对“三角形”部分进行复习时,传统的做法是一一列举“定义、分类、性质、判定”等,而我只是设计了一道看起来十分简单、普通的开放性问题。

例1已知:如图,BD⊥ AB,CD⊥AC,AD、BC交于点O,∠1=∠2,请你按照上述条件推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运用尝过的知识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6个结论。学生的回答中有边相等(AB=AC、BD=CD、BO=CO),也有角相等(∠DBC=∠DCB=∠1=∠2),有三角形全等(△ABD≌△ACD、△BDO≌△CDO、△ABO≌△ACD)等。要求学生回答在找出上述结论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这一道题几乎把一章的重要知识都串在了一起。

开放性问题情境,具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功能,由于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自由思考,自由讨论,主体性也就得到了发挥。

四、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育心理学指出:“人的思维首先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的提出问题是科学地解决问题开端,其问题的提出和发现,必须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强烈的求知欲望等”。因此教师需有目的地、巧妙地去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在情景中置出疑问、形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B点为目标,如图在B点的正东方A点,插一根竹竿作标记,沿南偏东60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0,这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道河流宽度。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估测河流宽度的依据是什么?借此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大胆猜想

结合图形的观察与测量,教师及时提问:在图中的△ABC中,∠B与∠C有什么关系?AB与AC呢?启发学生利用折纸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然后,教师请学生说明自己的实验设计和结果: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3)论证与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形成对定理的深刻认识。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创设应用性的问题情境,使學生主动参与教学,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五、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反过来大大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适当的题型,对其加以变换,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对问题的再认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而且还能给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三角形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