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014-05-30杨杰宝
杨杰宝
《十几减9》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0—12页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发展要求。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我却经历了九义教材与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不同教学,前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比,发现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导入环节
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兴趣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新课标教学”中看出,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投入积极的情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有了内在动力的支持,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达到自主学习。上述“九义教学”中,不难看到,不但没有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而且清晰可见教师走的是一条牵引着学生按部就班的、不偏不歪的“正轨”之道。看似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恰是一则十分标准的“师讲生听、师灌生装”的典型事例。
二、探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有效、更具高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讲解、灌输为主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的教学,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满足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两次十几减9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折射出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两次教学都体现了动手操作,力图探究的过程。但前者基本上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一调控下的活动,从动手贴图或摆红花,说图意,用虚线圈,到列式说计算方法,虽然学生也有操作和思考成分,但教师主导的痕迹十分明显,教师还明确强调“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在教师的牵引下小心的行走,学生完全不敢也完全不会越雷池一步。而后者,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的“你是怎样计算15-9=6的?”一句话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多种计算方法由此而生。教师的再一句“你还会计算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機会,学生踊跃告知,享受展示自我的快乐。“你有什么发现?”再一次把学生思维引向高潮,思给之花竞相开放……上述几个环节的设计,把学生过程中讨论交流、合作参与、探索发现等因素完全凸显出来,同时教师让学生在感悟多种算法后进行自主选择计算方法,充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学生的自主性,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效。
三、巩固练习,总结深化
层次性、开放性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最大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让学生思维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本次课改对我们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环境、社区等都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而上述前者则体现了“本本主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依照教材而行;后者则充分利用教材10页和11页提供的情境资源,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又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体现,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增设更具生活性、更富挑战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书中的基本练习也可作课后自由练习或学困生的个别练习。上述两种教学效果非同日而语,其反差更是越来越远。
从上述几个片断的对比分析中可见,教学行为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教学理念的差异。小学数学教学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其次要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富有活跃情感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学习、分享快乐、体验挑战,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