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2014-05-30黄志刚
黄志刚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经作家的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无不散发着语文气息和芳香。正需要我们为人师的深入挖掘字里行间的人文气息,让语文教学在这字里行间把人文性延伸到极处。
一、语文课堂中的延伸
1.依据不同的课文本体,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诗文。用语言文字描绘自然的美,抒写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表达人间的真爱。文本便成了美的载体。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的佳作,若教学时只局限于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语文技能的形成,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教学中,教师如能从这几方面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已为他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而且,爱因斯坦也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有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鼓励学生反复思考,提出问题。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创设一种合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教学过程,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并将自已明白的道理变成问题提出来考考其他同学,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以当堂进行反驳,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各抒已见,争论不休,那些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会被感染,也一定能从别的同学的争论中有所收获,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长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读到一篇文章就不由自主地反复思考并提出问题,日复一日,反复思考的习惯就养成了,而这一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而且也会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除了获取必要的语文知识以外,还可以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深化自己的情感认识。
3.设置课堂教学中的高音区。教师要把握好课本中的美文,选取恰当的语段,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体会诗文中韵律的美、语言的美。从而领悟作者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并教会学生阅读时圈点旁批,赏析用得生动、形象的词语和描写优美的句子。驾驭语言,进入作者文章的意境之中,把阅读看作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阅读中的延伸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要求学生充分的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讀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会觉的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似乎那是遥不可及的,而老师站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朗读消除了这种距离感,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是在潜意识中就已经进行了的。
2.教师尽量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例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精神风貌,然后指导他们哪些该读重音,指导他们如何把握语速,指导他们如何读出气势和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起来,读着读着,他们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一拳比一拳更猛,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们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通过朗读,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
3.教师创设情境,提倡开放性朗读。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例如: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