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策略
2014-05-30周国华
周国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更新,语文课堂也逐渐变得妙趣横生。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课堂发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是检验学生是否学会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研究,尊重学生学情,营造民主的氛围,注重对话与交流,发展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课堂,学生发言不积极,往往是几个尖子生垄断课堂,绝大多数学生变成了忠实的听众。即使被迫发言,表达自己观点时,也是吞吞吐吐,声音很小,语言啰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站立不语。尤其是进入中高年级以后,课堂发言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教师只能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下面晕头转向地听。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那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呢?
一、用自己的言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发言的信心
如果课堂的氛围不够宽松,教师一脸严肃,语言犀利,那么学生在上课时就会觉得很紧张,生怕回答错误遭到批评和讽刺。学生自然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发言。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和谐的,如:在要求学生活动时应带上“请”字,应多用商量的语气来陈述自己的见解。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听听学生的看法,当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不一致时,也不要和学生抢着说,更不要打断学生的说话,可以再给其他的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谈谈听后的感受、想法。回答问题时,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对学生严厉批评,而是要用恰当的指导语来引导他。如“虽然多数同学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你敢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勇气可嘉,提出表扬,希望你今后继续积极举手发言!”;“听了你的回答,我知道你动脑思考了(摸摸孩子的头),希望你以后把问题考虑得再全面一些!好吗?”“你说得真棒!(伸出大拇指)如果能把语言表达完整就更好了!”……这些委婉、恰当的语言,既能维护学生小小的自尊心,又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发言的信心,从而逐渐引导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准确发言。
二、因材施教、创设活动,刺激学生积极发言的欲望
学生发展有差异,个性也不同。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你们的舞台,要争当主角,不要甘当听众。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学会因材施教,鼓励不同的学生发言。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比较深入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地提高难度。开朗的学生发言比较积极,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表扬,多給机会展示自己。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活动,如:小组讨论、交流感兴趣的问题,低年级学生做传话游戏,讲故事竞赛,朗读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这样就给学生多创造了一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这也是一个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有效途径。
三、学习发言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发言的能力
在调查学生的问卷中,我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也想积极举手发言。可是,他们却在怎样发言才更准确、更恰当、更妥帖上无从下手。这时,需要我们老师加以指导。
首先要多听。多听别人发言,学习他们发言的方法和技巧。在班级中,总有几个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多听他们是怎样发言的,多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发言时的动作、表情等,慢慢地学生自己也会了。
其次要多看。多看书,积累丰富的语言。语言靠积累,平时要鼓励学生多看书。在学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放学回家让家长督促孩子看书。慢慢地,学生会积累丰富的语言。语言积累多了,表达起来自然就流畅了。
再次要多思。勤思考,抓重点,进行发言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抓住问题重点进行发言。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我们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应该不一样:对成绩差一点的,要求低一点,他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引导;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求高一些,要求他们回答问题尽量完整,抓住问题重点,尽量准确。
最后要多练。勤举手,常发言,培养学生发言积极性与能力。让学生明白,要提高自己的发言能力,还是要多练,只有经常举手,多练习,才能让自己得到锻炼,发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就要求老师要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特别是班上的中差生、内向生。
总之,我们教师要通过营造气氛、创造条件、积极评论、激励发言,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