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记者如何全方位挖掘利用新闻资源
2014-05-30常浩
常浩
[摘 要]在现实社会的大千世界里,新闻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何抓到最重要、最引人注目、最让人眼前发亮的新闻?经验告诉我们:全方位挖掘利用新闻资源,是最基本的出发点,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怕苦、不怕累地深入下去,掌握好采掘新闻的技术,才能把一处处新闻之矿开掘出来,再经过深加工、精心冶炼,最后给广大受众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资源;采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117 — 02
一、 怎样才能成为“富记者”
这里所讲的“富记者”,并非指金钱与财富,而是指新闻作品数量多少,质量高低,影响大小,那些新闻作品多、质量高、影响大的记者就是本文所說的“富记者”。同样都是记者,遇到同一件事情,有人看出了门道,从中抓出一条鲜活的新闻,有人却什么也没发现,空手而归。其区别在于记者们有没有开掘“新闻富矿”的眼力,没有能力开掘“新闻富矿”的人,就成不了“富记者”。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练就一双洞察“新闻富矿”的眼睛,成为“富记者”呢?笔者认为,把握好三点即可奏效。
(一)学会用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尺子
发现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一个记者有没有发现新闻的能力,取决于他有没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及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深入地理解。一个熟悉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能融入工作中,指导自己的新闻采访的记者,经过努力就可以逐渐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能一下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并从“小”中看出“大”来,从“形”中找出“神”来,从别人毫无感觉的地方开掘出“新闻富矿”。为此,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一定要下工夫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和深刻理解党和政府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不仅要把现行的一切政策装在心里,还要熟悉过去的、历史的政策,要弄懂政策的连续性、社会性、科学性和有限性。只有对党和政府历史的、过去的、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非常熟悉,遇事才能用政策来衡量、判断其真伪,分析其有没有社会价值、有没有宣传的意义。相反,一个不爱读政治理论书籍,不爱学习了解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面前,他根本没有分析、判断的能力,分不清好坏、轻重,岂能采写好新闻?不论是青年记者,还是老记者,只要你还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就要坚持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学习研究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学习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因为,世界在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党的理论也在创新,在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在跟随时代的脚步而调整和变化。放弃了对新理论、新思路、新政策的学习,就等于丢弃了记者手中的标尺。没有坐标、没有标尺,记者凭什么去衡量、判断是非曲直,凭什么去纪录时代的变迁?无论何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学习始终是新闻从业者的重要课程。
(二)精心构建自己的新闻信息网
记者仅仅练出一副火眼金睛还不够,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是要有十分畅通的信息渠道。一个媒体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第一手新闻、原创新闻量的多少,其记者能经常抓到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新闻,媒体就有竞争力。记者的竞争力大小,不但在于记者是否有高水平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在于记者是否消息灵通,能不能总是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把原创新闻发出去。所以记者要真正成为“消息灵通人士”、成为“富记者”,必须在社会上建立自己的新闻信息网,这个网应该具有“权威性”、“社会性”、“多层性”等特征。
“权威性”,就是记者要有来自各级领导层的权威信息渠道。大众传媒的记者一般按系统、按战线进行条条式的分工,也有按行政区域进行块块式的分工。媒体记者,除去时政记者负责和政府领导层会议和活动的报道外,跑各行政部门的记者应与所负责报道的行政部门领导熟悉,更应与这些部门的各科室的领导熟悉,还应与其成为朋友。这样才能保证重要的信息早知道,不漏采不漏报。
“社会性”,就是记者要施展全身本领,在社会上广泛地构建自己的信息渠道。人们常说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这是受众对记者职业的一种形象的比喻。一个记者,要想做到料事如神,就得成为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者,通过各种档次、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形成可提供各种信息的“社会性”信息网。
“多层性”,就是记者构建的信息网络应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这里所说立体与平面的区别,不在于广泛而在于深度,也就是来自于“多层性”信息渠道的信息要有深度、有影响力,有全局性。这是决定一个记者能不能率先抓到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反映社会进步的重大新闻信息的问题。
一般来讲,一个专职记者,经过几年的耕耘,应该建立起拥有成千上万个信息点的网络,届时,他就可以成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消息灵通的“富记者”。
(三)时刻保持多思勤奋的工作状态
众多著名新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重大的、鲜活的、社会反响大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最底层,经历了千辛万苦地实地采访,经过深刻思考和提炼,找出了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亮点,再认真写作而成的。开掘出“新闻富矿”,特别是开掘出含金量高的“新闻富矿”,是极为艰苦而精细的工作。在新闻的发生地,冷眼看到很多是表层的废料或尘埃,真正的好新闻,要像沙里淘金那样才能从本质上发现新闻,也就是找到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包含的受众感兴趣的核心新闻。如果记者只习惯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采访,即便找到了新闻,也只是报道了表面现象,离最有社会价值的核心新闻甚远。
记者偶尔开掘到含金量高、社会价值高的新闻,还不能说其就是“富记者”。一个记者要想年年出几篇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时不时地爆个冷门,就要永葆勤奋拼搏的精神和工作状态。没有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记者就是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法捕捉到新闻的“活鱼”,更无法写出能引起社会较大反响的深度报道,普通新闻稿发表得再多,记者也称不上“富记者”。
纪录时代动态的记者岗位职责,要求记者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收集信息、分析整合信息、深入实地调查、采访、核实新闻事实,选择材料,确定主题和报道角度、精益求精地写作。这种过程重复的频率高,记者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多,其中才可能产生精品佳作,而精品佳作多的高产记者,才能称得上是“富记者”。这样的记者才能拥有众多的受众,其记者生涯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 记者要学会综合开发利用新闻资源
记者是大众传媒开发利用新闻资源的尖兵。中国加入WTO后传媒业的产业集团化趋势,给记者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即:要尽快学会综合开发利用新闻资源。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充分利用了新闻资源,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也把新闻的传播成本降到最低点,保障大众传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一)传媒产业集团化为记者综合开发利用新闻资源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大众传媒一直处于单一性生存状态,即:报纸多为对开4版,至多为8版,后来增加到16版,不管版面增加多少,仍是一花独放。近些年来,一家又一家报业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围绕主报的系列子报纷纷上市,成为受众的新宠。如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拥有《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小作家报》。
大众传媒这种结构性的变革,使新闻资源从单一性开发利用,进入了综合性开发利用的新境界。作为媒体记者能否抓住大众传媒改革带来的机遇,把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当成大事来干,搞好新闻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利用,是个意义深远而重大的课题。每個记者都应下工夫学会对新闻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向思维的立体、深度开发,并精工细作,把每一个新闻事件的资源开发利用到极致,节省记者的采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记者要转变观念把“单一”供稿思路改为“多目标”供稿
记者是追踪时代,纪录社会动态的人,从传统观念来说,只要及时把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纪录下来,再通过媒体传播给受众,记者就算尽职尽责了。一般情况下,各类媒体记者采访某个新闻事实,大多是了解清楚新闻发生的地点、时间、涉及的人物及事实经过、情节等等以后,或写一条消息,或写一篇专稿就算完成任务。但是,依照信息时代的要求,记者做到及时纪录时代的动态仅是工作的第一步,真正的成熟记者还要从同一新闻事实中挖出众多可延伸的话题,作出一系列文章,围绕同一件新闻的发生,形成既有新闻、又有专题,既有点又有面,既有单篇又有综合的立体宣传体系。这样写就能够取得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大大增强宣传效果,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时间和资金,把投入降到最低点,有效降低记者的采访成本,获得投入少产出高的宣传效果。因此,21世纪的新闻记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头脑里必须装着“经济成本核算”、“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概念,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供稿的思路,学会“多目标”供稿的采访方法,竭尽全力学会立体地深度开发新闻资源。记者每一次采访都要扎实深入,力求最大限度地了解、掌握新闻素材,尽量多地撰写适合媒体发布的各种体裁、样式的新闻作品,把单篇作品或每百字新闻作品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压到最低点。
三、 学会全方位利用新闻资源成为“高产”记者
一名记者,要想在新闻事业上有所建树,尤其要想成为知名的新闻记者,必须有一种献身精神,坚持深入基层和群众,了解掌握大量新闻资源并且学会全方位、充分利用所采集到的新闻素材,多发稿、发好稿,努力成为“高产”记者。
(一)胸怀全局,一心多用
新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记者在公众生活的大海中采摘新闻的时候,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为行动的标尺,最多、最快、最好地深入发掘出色彩斑斓的各种新闻,提供给记者所在的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播。这样,记者就必须胸怀本媒体的全局,把各部门、各版面、各栏目的新闻稿件的要求牢记心中,采访时既要为本人所在的版面部门选择报道素材并撰写稿件,又要根据所接触到的新闻事件的特点,为本媒体其他版面搜集选择报道素材,并且撰写稿件,争取一次采访为多个版面采写多篇各有特色的新闻报道,让眼前看到的新闻素材和手里掌握的新闻背景以及印在心里脑里的记忆统统都变成新闻报道,让他们及时、迅速、准确地进入公众的视听领域。以实现新闻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掘和利用,最大化地把新闻内容奉送给广大受众,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又实现了记者劳动效率的最大化。
(二)交叉作业,不误不漏
大家知道,信息时代新闻业有两大特征,一是新闻事件海量涌出,二是传播速度十分快而广。作为一线记者,工作繁忙又琐碎,各种新发生的事件等着记者去鉴定去挖掘和传播,因此作为自然人的一线记者,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分不开身的时候屡见不鲜。百忙之中,记者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完成各种指令性的和自我选择的采访任务呢?笔者的经验是“交叉作业,分身有术,科学利用时间,以实现不耽误新闻时效、不漏报新闻。”
所谓“交叉作业”就是同一段时间内做着两种以上类型的工作,就新闻采访工作而言,就是某一时段里,一个人同时进行两个或以上报道选题的采访工作。“交叉工作”从表面上看是很难的,总觉着分身无术,其实一旦进入角色做起来,就会觉得分身有术并不难做。〔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