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2014-05-30杨雯

学理论·上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图书馆

杨雯

摘 要:通过对科研图书馆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对如何推动学科化知识服务建设,从深化学科服务的模式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开展学科馆员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实现其核心定位和自身价值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和必然选择,学科馆员在大数据时代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将对科研活动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52-03

一、学科馆员对科研活动产生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一种个性化、主动化、增值性的深层次服务,也称之为知识服务,它是一些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今后转变机制、开展创新服务的主流方向,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

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中的学科馆员制度是指图书馆员能够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主动地、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并协助或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帮助用户实现目标任务的图书馆员。这种服务的实质和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坐等用户上门的被动的基础信息服务方式,将信息服务融入到科研当中,主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特色化、专题化的信息服务[1]。它是以学科服务为手段,为用户提供高于传统服务的知识服务。当前国内高校和专业图书馆很注重学科知识服务这种具有创新性业务和特色内容的服务模式。

图书馆学专家张晓林认为,“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而在于我们具备的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知识结构”。他指出我们图书馆员除了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另外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图书馆员,还按照图书馆的老传统只做那些日常借借还还的工作,不开阔眼界,不迫使自己掌握新的知识来开展更深一步的知识服务是行不通了。学科馆员开展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实现其核心定位和自身价值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和必然选择,学科馆员在大数据时代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将对科研活动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最早关于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1]。我国近几年关于学科服务的研究成果,也确定了学科馆员对于学科服务的基础作用,也肯定了学科馆员对于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体指导作用。学科馆員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岗位,还是一种服务。他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为用户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向全方位、多样化方向扩展。这已成为图书馆一种新型服务模式,这个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图书馆从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传统服务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学科化服务转型。

二、国内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现状分析

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首先实施学科馆员服务制度以来,虽然国内业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也提出了多种服务方式和服务形式,也普遍认为这一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之一,但是由于现实背景局限等多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国内图书馆管理体制等问题,学科知识服务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使得学科服务的深度、广度、精细度远不如规划的和想象的那么美好,表现在缺乏整体规划,学科服务力量薄弱,服务缺乏个性与创新,满足不了教学科研的服务需求等。有关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研究仍缺乏深度,对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周娟曾撰文指出,目前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大多存在以下问题:(1)服务供求失衡;(2)重视多样化服务方式,缺乏智能性、可用性设计;(3)偏重实现平台服务功能,忽视服务知识积累;(4)缺乏具有学科背景的人才和推广学科服务的有效途径。由于这些原因和局限,学科服务模式很难突破传统被动的服务模式。有的虽然搭建了平台,但由于技术人员的限制,运用新技术提供学科服务受到挑战,不能满足现代学科服务发展的需要[2]。

究其原因有二:(1)目前国内相当部分的研究性图书馆在开展学科服务方面未能有效发挥和利用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真正实行更深一步的学科化服务并且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图书馆为数不多。多数停留在只是简单地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电话在线服务等,使得学科服务的深度、广度和精度缺乏整体规划;学科服务力量薄弱,服务缺乏个性与创新,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服务需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领导层对于这一工作的不重视,觉得复杂和麻烦,干扰了图书馆的安静秩序。再一点是图书馆员目光短浅,只盯着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开拓进取心不强,积极性不高,不想额外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我国图书馆之间的差别较大,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属于非研究型图书馆,专业图书馆较少,因此刚开始就以学科馆员这种“高层次的服务形式”强硬加入到图书馆工作中是很难得到推广的。(2)另一个原因就是图书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引进上加大了对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引入,但真正符合学科馆员素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却为数不多。从而制约着学科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图书馆单纯靠某些学科馆员来完成这个重任是不可能的。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使服务模式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提高可操作性。一些图书馆正在学习国外图书馆学科服务手段的网络在线服务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2]。

学科服务与传统图书馆被动地等待用户来访有很大区别,学科服务有很强的对象针对性,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它是学科馆员在对读者需求和学科文献的充分了解基础上主动提供的服务。从学科服务模式与内容上看,现在多数图书馆都只是简单地提供例如书刊流通、新书推介、图书利用指南、新用户入馆培训、数据库培训等这些基础性服务工作。有的只是承担学科联系人的角色,提供的学科服务工作也就是专题讲座、研究讲座、自建特色数据库、设立咨询部或咨询台服务等工作。但由于图书馆管理体制等问题,缺乏整体和全面的规划,学科服务力量薄弱,服务缺乏个性与创新,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和缺乏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馆员,难以及时地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学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导致半途而废。

三、做好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服务模式

1.建立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以学科知识资源数据库为主体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它将会为学科馆员提供极好的用武之地[3]。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学科服务大多依附于本图书馆门户网站,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来保证学科服务的开展[2]。建立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模式应是:(1)建立基于学科领域知识组织、知识挖掘、一站式检索与分类导航的学科信息与资源的集成平台。(2)馆员与专业学科保持紧密的联系,建立沟通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知识共建、共享、协作研究平台。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目标应与学科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即要求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以学科领域信息、知识的查询、组织、分析、重组为基础,置身于读者决策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促进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进而取得成果。因此,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保障,它是图书馆推行学科服务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2.完善和深化参考咨询工作。(1)每个学科联系人都要与自己负责的学科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听取和征求采纳用户意见来服务学科工作。(2)深化参考咨询工作,提供面对面咨询和网上即时咨询服务。咨询内容一般为较为复杂和深入的检索课题,应派专业馆员跟踪解决,把问题分类处理。通过提供个性化、专门化、创造性的形式多样的咨询服务,面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及信息需求,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相关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处理、分析,帮助用户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参考咨询工作的主要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他所提供知识产品的知识容量和厚度是否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3.开展科研专题跟踪服务、个性化定制定题服务、定期专题讲座等服务,提供主题讲座、演讲、科研专题跟踪、个性化定制等工作,实现图书馆对教学一线的真正对接。这也是一种具有个性化、多层次、多渠道特征的服务。我们可以借助图书馆先进的现代化服务设施与自动化系统开展创新服务,拓展和深化自己的优势,实现图书馆与教学一线的无障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及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不断发展,我们面对的用户需求不断地分层化、精细化、个性化,我们也应该面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但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应该贯穿始终,应根据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通过信息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信息或者建议方案等,跟踪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整个过程,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的结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服务需求,通过互动式的服务,进一步满足用户特定的需求。个性化的服务将进一步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进知识服务的进一步深入。

4.手机图书馆也是近年来一种深受用户喜爱的服务模式。它可以建立学科服务博客,实现24小时时时处处全天候的多空间、多方位服务,实现网络服务与实地服务的有机融合。它通过手机网络资源导航,吸引和扩大潜在的用户群方便利用图书馆资源,使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无处不在,使图书馆服务无缝融入到用户生活当中。这种开放式的服务模式是学科知识服务的方向之一。

图书馆在开展学科服务创新方面显然具有明显的服务优势,为图书馆拓展、细化学科服务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2]。图书馆员应该冲破传统“围墙”的限制,走出去,融入到用户的科研当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题化、特色化服务,这样就从物理位置上拉近和缩短了馆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服务更加直接和方便。遵循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的原则,这样的服务模式就由被动转化为了主动,使我们的服务处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环境当中。

四、深化和创新学科服务——知识服务

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高级阶段就是知识服务,学科馆员制度就是典型的知识服务行为。知识服务关注隐性知识的开发,使之显性化,并通过信息分析,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学科知识服务就是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知识的开发、知识的应用、知识的生产、知识的创新,注重知识的转化和价值的实现。成功的学科服务是在完善基础学科服务的基础上做到更有针对性、主动性和互动性的服务,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集成服务模式。因此,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升华。

1.学科馆员配置精良: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知识结构,学科馆员制度对于学科知识服务起到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学科馆员制度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的管理模式,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管理机制,学科馆员服务将只是流于形式,很难生存和发展下去。對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有更高要求,除了精通图书情报学之外,还要具备某一个学科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知识服务能力、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熟悉对口专业学科特点和信息需求、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从学科服务内容、学科服务手段上提供一种深层次的、主动性的、更专业性的知识资源深度整合的知识服务。应注重发挥馆员各自的专业优势,改善传统被动等读者上门的服务做法,使学科馆员与用户的合作更加紧密,逐步成为用户真正的科研伙伴。把学科服务工作纳入到图书馆日常工作制度和创新机制中去,充分挖掘和发挥馆员的潜能与才干,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岗位责任制的形式,做到学科服务常规化、制度化[2]。

2.创新学科服务机制:要想提升图书馆在广大读者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就必须摆脱陈旧的服务观念,利用好图书馆在开展学科服务创新方面具有的明显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为专业图书馆自身的拓展、细化学科服务工作创造了条件。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引入学科服务创新机制,建立灵活的管理制度。图书馆与科研人员必须密切合作,学科馆员要能够走出去,明确服务对象与目标,深入一线,通过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直接参与到科研当中去,听取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意见与建议,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开展内容多样的学科服务形式,可以依托教学科研各种资源,实时了解科研发展动态,强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种服务方式的最大的特征是互动性、针对性、多元性和双向性,是一种知识服务性很强的深层次的系统工程,它能够促进知识资源深层次开发,生成更多的知识产品,为读者实现广、快、精、准获取信息创造优越的条件,变被动为主动。

3.完善学科服务制度:优化图书馆的资源,借助丰富馆藏专业文献资源优势,提升学科知识服务开展的成效,使图书馆成为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随着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用户对学科服务的认可,用户对学科服务的质量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所以说畅通的沟通渠道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学科服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用户之间的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我们可以借助图书馆资源的优势,让原本枯燥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深入用户科研活动中,建立完备的学科馆员制度,是目前科研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是进行科研等一系列活动的保障。这也代表了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化和专业化。变“我提供什么,用户接受什么”的传统服务方式为“用户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的创新服务模式,深化学科知识制度,服务方式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集定题服务、移动服务、集成服务、个性化服务为一体的知识服务,实现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与转型,提升图书馆的学术地位与核心再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晓英.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综述图书馆学研究,2012:(22)-15

[2]胡小丽.“211工程”院校图书馆在线学科化知识服务调查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23):79-84.

[3]严玲.中美高校专业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与发展探析知识[J].学习与管理,2012(6):122-125.

[4]贾丽侠.研究型大学学科馆员知识服务的条件支撑与保障[J].情报资料工作,2011(4).

猜你喜欢

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图书馆
图书馆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化发展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飞跃图书馆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探析
小型研究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析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