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2014-05-30鲁萍
鲁萍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情感是早期儿童社会性行为反应的一种原始动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它的先天预成的性质决定了它比语言出现得更早,并更早地起作用。”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基本地信任感产生在乳儿期,自主感产生在婴儿期,主动感产生在学前期,如果失去在特定时期对某种情感地培养,孩子地情感就不易得到良好发展。由此可见,幼儿期主要是情感期而不是理智期,所以早期教育地起点始于情感培养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最好能在孩子们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据查证,现在的家长们,不仅关心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也十分重视。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根据我们平时的观察,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这时候,我们作为老师或者是家长,就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就要求我们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成人之间的交往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需要我们做好“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很多次的试验证明,老师或者是成人的微笑、抚摸、甚至是一个赞同的眼神,孩子们都会欣喜若狂,懂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得道了成人的赞可。
除此之外,我们对孩子要宽严并济。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
二、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同伴和老师是可亲可敬
一个班集体或家庭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的老师和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的老师和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需要我们做到: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老师、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老师、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特别是老师在进行集体活动时,不时的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交谈,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你,也能赞同你的观点。
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是我们做为老师和家长必须遵循的守则。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据统计,长期接受赏识教育的孩子,自信心特别强,而且对事情的看法和见解比较有独到之处,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是同年龄的孩子中的佼佼者。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们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大人更加可親可敬。
三、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我们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有动听的名字、短短的黑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行、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伙伴或老师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并根据班级情况开展《特别的我》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说、自己做,同时和同伴交流和分享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