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探索

2014-05-30倪旭升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课程设计语文教学

倪旭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新课改的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具体的实施环节以课程实施为核心展开,而课程实施的最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本文将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课程设计;学习方式

在教师岗位工作多年,笔者对教学工作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新课改实施以后,更感受到成功的教学一定是一个师生共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的分析、研究是最有效的课题互动方式。就语文课堂而言,应该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主体定位、课堂互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让语文课不断发展革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达到新课改的目的。对此,笔者将从以下幾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改的最核心思想。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中,教师处于完全主导的地位,课堂上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麻木而紧张地做笔记,学生的学习完全依靠机械记忆。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新课改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样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的课程设计就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如古诗词的赏析课程设计,就可以先由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把自己对诗词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或许学生对诗词大意的理解和对诗词意境的领悟有所偏差,但在把握诗词主旨的前提下,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诗词赏析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诗人心境的探索和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鉴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体会到诗词的美妙。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可以对诗词的大意、写作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做深入的介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理解去更清晰地领会诗词的意境。至于个别字词的具体含义,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不影响学生对主要思想的理解,能够领略诗词的艺术之美就达到了诗词教学的目的。

那种教师将每个字、每个词都做细致的解释,并将整个诗词的大意和精神和盘托出的做法,只会引起学生对那些生僻字词的厌恶,从而对整个诗词作品失去兴趣,更没有心情去体会诗词的意境和美感,这样的课程设计是不可取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课堂问答方式转向由学生提出问题

传统的课堂问答方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这样的问答方式其实也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一种体现,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无法实现学生的自主思考,因为学生一直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我们知道,一切思维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宋代学者朱熹亦指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因为没有提出问题,意味着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因此我们要转变课堂提问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并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共同的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对同一内容有可能会提出很多不同问题,并且其中不乏不着边际的奇思妙想。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因为尊重学生的问题,就是尊重学生的思考。教师绝对不能轻易地打击、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而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不同学生的立场去解读问题,与学生产生共情,了解学生所提问题的背景。这样才能保护好学生勇于提问的热情,从而让学生形成善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都习惯于教师的灌输和传授,这就使学生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不良学习方式,没有自己的发挥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亦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引导为主,要放开手,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

同时,不要固守“结果导向”的学习评价,而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所感、所悟。让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外,也提高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成功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功地培养出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的计划,这个计划不必拘泥于哪一门课或是哪一本书,只要是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兴趣的,都可以成为自学的内容。然后以主题班会等形式给学生一个分享自学成果的机会,有人分享,快乐会翻倍,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自学的乐趣也就更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件能够终身受益的事,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课堂教学范围延伸到课本以外

拘泥于课本范围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好的教育应该是开放、无界限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打破了课本世界与大千世界的屏障,让教学走向了一个更开放、整体的教学平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开放式教学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学科。可以说一切带有情感的文字组合都可以称为语文的范畴。“大语文”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尝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课外书被归为闲书,很多教师和家长谈闲书而色变,认为学生阅读课外书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做法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大打击。实事上,只要是内容积极健康的书籍,学生都可以阅读,因为每一本正规出版发行的书籍都有着值得学习和探究的地方,都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滋养学生的心灵。自主阅读课外书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自主学习的方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新课改精神的延续,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多接触社会,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头脑更灵活,社会责任心更强,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课程和活动会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书本知识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五、练习设计是“刚性”与“弹性”的结合

练习设计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深化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设计练习时,应该以适量、适度为原则,并在传统“刚性”课后作业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尤其是避免以统一的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共性与个性、统一与灵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广阔的空间。在练习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在充分尊重这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各种练习材料加以提炼和编排,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在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设计难易不同、方式不一的课后练习。要“刚柔并济”,可以包括文字书写方式、感受体会方式,也可以是动手实践方式。然后依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把不同形式的课后练习布置给不同的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类型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展示和发挥的空间。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注重学生领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又是一门发散性的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最为宽广。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的机会和空间,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查课外资料、查工具书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新课改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探索和研究新教学方案的机会,引发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新思考,让教师的教学水平随之提升,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教育朝着更健康、更实用的方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让教师走进新课程[J].文学教育(中),2011(8).

[2]郑宝莲.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J].快乐阅读,2011(19).

[3]沈红旗.唤醒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J].中学教育,2003(12).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课程设计语文教学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