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张力课堂的五个“度”
2014-05-30张志明
张志明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实录与反思来阐释“张力课堂”要把握好的五个“度”. 只有这样,“张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得以落实. 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目标才能落实.
关键词:张力课堂;尺度;梯度;广度;深度;开放度;落实
[?] 基本情况
授课对象:省四星级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数学基础较好.
授课内容:教材采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苏教版). 学生已经学完数学必修1,为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的复习课之一.
教学目标:(1)通过对“简单恒成立问题的求解策略”的探究,全面复习数学必修1所涉及的函数以及相关知识.
(2)理解“简单恒成立问题”的解决过程,并能熟练运用本堂课归纳出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理性思维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函数图象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分离常量法.
反思1:考虑到高一学生难得接触到“恒成立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到两点,一是将最简单的一次函数(例1)作为切入口;二是注意问题的再现,如例2、例4出现的函数或者不等式在平时训练中均有过且无繁杂的演算,但从教师巡视观察以及即时与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能够将例1看成一次函数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个别学生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去求参数a的取值范围;例2情况比较好;例3绝大部分学生采用函数图象法来求解,很少用分离常量法;例4情况也一般不乐观.
如果这10分钟看做本节课的预习或自学的话,把握好问题呈现形式、学生考虑问题的时间、本节课达成的目标等的尺度极为重要. 如果出现偏差,那么预习或自学的功效就会下降,甚至出现负面影响. 因为预习或自学是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 让学生预习或自学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有密切联系,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反思4:数学课上通常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推理、解决问题. 一堂课或者一个主题的“探究”深度要把握好. 对高一学生而言,本节课讲完例3应该可以了,但为了让体系更加完整以及满足学生“一气呵成”的期望,笔者在具体教学中,挤压了前面的内容,将例4加入. 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消化.当然要注意各种探究方式的应用,真正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片段5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堂课我们了解的简单“恒成立问题”的求解策略.
学生1:可以用数形结合法、分离常量法、图象法解决简单的恒成立问题.
学生2:首先看能否转换成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其次看能否将参数分离;最后考虑图象法.
学生3:例1、例2函数图象法可以和例4的图象法合并,这样本节课主要讲了参数分离法和图象法.
教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数学的深奥复杂性在于数学问题的千变万化,“恒成立问题”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多变,技巧性较强.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在解题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题设条件,认真观察题目中不等式的结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加以分析探讨,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快速而准确地解出答案. 当然,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各种方法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反思5:课堂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方法、技巧,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应用. 归纳总结方法、形式很多,但往往是教师做的比较多,其实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只要把握好“开放度”就行,让他们经过思考、整理、讨论以后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的脉络,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 结束语
张力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表现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从深层次来看,张力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 因此,张力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张力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张力地教和学生张力地学的教学状态. 要实现这一转化,笔者认为要把握好前面所述的五个“度”,即:自学有尺度、精讲有梯度、训练有广度、探究有深度、总结有开放度.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得以落实. 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同时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的重要目标才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