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4-05-30刘丹丹
刘丹丹
摘要:规上工业企业的增长不仅可以壮大工业经济、提高地区经济总量,更能够起到增加地方税收、增加就业的作用。因此,促进规上工业企业增长是推动哈尔滨市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规模以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工业是哈尔滨市的立市之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促进规上工业企业增长是推动哈尔滨市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哈尔滨市规上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市工业实现“三个超千”
2012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工业发展的“十二条”政策、实行重点企业领导包保、定期召开重点工业企业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使全市工业生产实现企稳回升,实现了“三个超千”的历史性突破,即食品工业实现产值1037亿元,成为哈尔滨市首个超千亿元产业;规上企业首次突破千户,结束了在副省级城市中唯一规上企业不足千户的历史;工业投资首次超过千亿,达到1226亿元,同比增长41.9%,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增幅列第二。
(二)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拉动作用显现
2013年一季度,哈尔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同比增长431.9%。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虽然只占全市的6.3%,但是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5.9个百分点。新增企业中,有154户分布在十县(市),完成产值30.7亿元,同比增长759.3%,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5.2个百分点;113户分布在八区,完成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106.9%,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0.7个百分点。
(三)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支撑作用有所加强
2012年,哈尔滨市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377.1亿元,增长2.9%,占全市规上工业的55.7%,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7.1%。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共有39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507亿元,同比增长15.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5.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3%。十亿元以上企业43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572.9亿元,同比增长9.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7%。
(四)产业集聚带动规上工业企业发展
2012年,哈尔滨市的26个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达54.7%,比上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共有规上工业企业544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9.7亿元,同比增长19.8%,高于哈尔滨市平均增幅5.4个百分点。以宾县为例,2012年,宾西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8.1亿元,同比增长5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实现22.4亿元,同比增长136.1%。黑龙江宾西牛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奥瑞德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发展,直接拉动了宾西经济开发区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宾县的稳定发展注入了活力。园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将吸引更多的规上工业企业入驻园区。
(五)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强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哈尔滨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哈尔滨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哈尔滨市企业服务中心实施整合,组建成立了哈尔滨市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服务中心。2012年,完成担保额105.8亿元,比原两个担保中心2011年担保总额70.4亿元增加了35.4亿元,增长50%。与国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政策性担保机构相比,无论担保规模还是资金使用效率都位居三甲。在此基础上,2012年,哈尔滨市中小微型企业实现增加值300.3亿元,增长20.5%,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44.3%。
(六)促进规上企业增长的外部环境日益完善
2012年,哈尔滨市开通了工业企业服务网,目前已有1014户企业在网站注册,为工业企业的成长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在电力保障方面,对前置要件不全,又急需开工的重点工业项目,经与国家电网黑龙江哈尔滨电业局协商,建立了临时用电新机制,协调解决66个省、市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用电问题,为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哈尔滨利民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64个项目办理了用电手续,为企业和项目提供用电保障。在铁路运输方面,积极协调铁路部门,为益海嘉里、益农化肥等重点保障企业解决生产和建设中涉及的交通運输问题。
二、规上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不大
2012年,哈尔滨市规上企业首次突破了1000户,达到1139户,其中当年新增规模企业267户。但目前,哈尔滨市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仅有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哈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哈石化分公司、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而同为东北大型城市的大连有百亿企业11户、沈阳有10户、长春有9户,哈尔滨市在东北四大城市中处于末位。从千亿企业数量看,大连、沈阳、长春都拥有千亿元企业,而哈尔滨市千亿元企业仍然没有形成。
(二)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不佳
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角度看, 2012年只有11月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略高于上年同期,而其他月份该指标均低于上年同期,差距最大达到12.9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角度看,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下滑且波动较大,只有1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略高于上年同期,继而出现连续6个月生产增速在5%以下,从3月份起各月累计增幅均创10年来最低。而其他月份该指标均低于上年同期,差距最大达到11.8个百分点。
(三)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拉动作用下滑
2012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86户,亏损面为20.1%,与2011年相比,上升了5.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9.7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7.2%。规上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对于哈尔滨市工业经济有着较强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对于少数大企业的依赖度仍然较高。机械、电机等设备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很多企业订单下降、开工不足,甚至出现订货合同撤销或暂缓执行等现象,企业现有订单不能保证完成年度任务。
(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实力有待加强
2013年一季度,267户新增企业中没有产值达到亿元的,并且,普遍呈现出技术创新能力弱、研发经费投入低的局面,特别是规模以下转入规模以上的企业多数是近几年在规模标准上下徘徊的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发展后劲不足。
(五)成长型中小企业储备不足
据统计,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福建和河北七个省份,其成长型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了全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61.81%,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14个省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总数仅占全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14.05%。可见,黑龙江省在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方面仍然滞后。制约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哈尔滨市的中小企业仍然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直接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面临生产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还处于劣势。
(六)工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难度较大
首先,企业对技术改造的认识不足,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其经营者对于花精力、担风险进行技术改造缺乏动力,企业扩张意识不强,科技进步机制难以建立。其次,技术改造资金来源不足。技术改造资金来源始终是制约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近年来,企业原材料、人工以及水电气等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企业成本压力日益增加,很难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改造上来,加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技改资金来自于金融信贷,在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大背景下,企业融资难度较大。第三,哈尔滨市工业用地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突出,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审批周期较长,新企业落地以及企业扩大再生产面临“一地难求”的局面。
三、促进哈尔滨市规上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将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对国家和省、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振兴重点产业、企业减税减负等政策措施,要加强宣传和解读,指导企业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等支持。进一步对市里出台的“十二条”措施和省里的“十七条”措施进行逐条梳理,在支持企业增加生产、缓解融资难、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使更多的企业得到扶持。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各项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查处不按政策办事的行政过错行为和行政效能问题。
(二)巩固规上企业发展成果
一是各区、县(市)和市属工业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下滑比较大的重点企业进行走访、分析,努力查找下降因素,积极挖掘新增因素,研究操作性较强的对策措施,力求少降多增。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跟踪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的指标变化情况,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的现状和趋势,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进行提前预警,并帮助规上企业提早应对,减轻规上企业因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三是对于新增规上企业,要鼓励其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脱离管理、基础等既有优势条件,盲目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三)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梯队成长计划
成长型中小企业迅速扩大规模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并购方式、技改方式、混合方式、行政方式,每种方式的成败都与政府休戚相关。因此,哈尔滨市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梯队成长计划,该计划要坚持分类扶持、阶梯式发展的原则,将侧重点放在加大扶持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上,根据企业实际,运用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手段,通过上述四种方式,帮助有希望转规的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序列。
(四)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
一是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以规上工业企业作为技术改造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龙头技改项目,加快四大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步伐,积极培育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以及“两化”深度融合。二是注重促进存量技术资源与引进增量高技术资源的优化组合,注重新旧技术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利用存量技术装备,提高技术改造的效果和投入产出比例,通过试点示范,带动规上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拓宽企业技术改造的筹资渠道,通过积极争取节能减排、高新技术、技改资金等形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对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网络、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首台(套)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五)保证生产要素供给
一是对于申请工业用地的企业应根据各企业产值、税收、行业发展方向、产品市场前景、环保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合理的企业評估体系,对要求安排用地的企业进行排序,分出轻重缓急,逐批加以解决。二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工信委、发改委、环保、科技、财政等部门要将转规企业列入每年度向上争取项目和政府性扶持资金计划安排的盘子,并派专人进行全程跟踪服务。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方式、资金运营规律,制定相应的贷款政策,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转变信贷服务方式,提高信贷服务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第三,由国税局牵头,会同地税局等部门,加强对转规企业的财务辅导培训和税收政策宣传,协助转规企业做好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