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写作教学缺失了什么?

2014-05-30程时进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功利化应试常识

程时进

高一将要结束,笔者命了一个几乎全虚的作文题目——《二十年后的同学聚会》。经过近一年有计划的扎实训练,笔者以为应该不会出太大问题。可是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全班近70名学生,语言篇章倒还说得过去,可过半的习作却在内容方面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一、基本生活常识严重缺失

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几乎丝毫不懂组织活动的基本常识。具体为:自己或在上班,或在家里,或在路上,忽然接到过去某某同学打来的电话:“明天在某某地方举行2015届高一某班的二十年同学聚会,希望你按时参加。”或打开电脑,发现有新邮件,原来是通知他(她)按时参加二十年后的同学聚会等等,反正都是前一天接到通知,第二天就去聚会了。而且同学基本都到了,大多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少数从国外赶回来的。这些问题严重到了让人不知如何理解的程度。即便是一次普通聚会的组织,也不可能草率到如此程度。这不仅是活动组织常识的严重无知,更是对基本生活常识的严重无知。

二、基本交际常识和礼仪严重缺失

这一类有10余篇:到场时,许多人都已经到了,自己没和任何人打招呼,悄悄地找了个座位坐下;到达宾馆,许多同学已经到场,正在猜拳喝酒,自己就找了个座位坐下,动筷子吃,端酒杯喝,边吃边喝间还不断有人来;来到学校后,没有任何组织形式,或和原来的球友去操场打篮球,或同原来几个要好的同学找一处花园角落聊天。且不说这本身也属于缺乏活动组织常识的表现,单就对到场后的情形描述来说,他们对日常交往的基本常识和礼仪基本一无所知。

三、基本社会知识和社会发展趋势常识了解和预见的严重缺失

有学生写到,二十年后,家乡这座过去的小城已发展成排在世界前十名的繁华大都市。现有30余万人口的山区小城,地处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又一学生写到,他从西班牙乘坐世界上已经普及的新型飞行器,5个小时就回到了母校。有些关于校园变化的内容简直比好莱坞大片还要超前。问这几个同学是否有这种可能性时,他们却回答:二十年后,一切都有可能啊!这次作文是对现实中的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的据实推测,竟然离谱到了比神话都要玄幻的地步。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省级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窥斑知豹,整体情况恐怕不会比这更乐观,甚至可能更严重。

这是写作能力本身的问题吗?这是写作技巧的教学和指导能解决的问题吗?这是靠课堂教学和纯粹的纸上练习、考试能解决的问题吗?如此现象,不能不让人震撼。这警示本人,乃至广大同仁,不能不以严肃的态度,对我们的写作教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反思。笔者试从主客观方面归纳如下。

客观原因。

首先是外部的社会教育环境。最突出的是关于安全的问题,从各级政府到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一律三令五申严禁组织一切走出校门的活动。即便是校内,往往除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外,其他活动几乎都因“安全风险”而取消了。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渠道几乎都被屏蔽掉了,他们又如何去获得社会生活的经验呢?

其次是教育内部的客观因素。

一是应试教育的单极导向。在中国的现实中,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获得文凭,是比较稳妥的唯一出路,否则就很难具备在社会上立足的身份资本。不是有许多单位招人时要讲“第一学历”吗?不是有许多非“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不招的规定吗?这就导致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本身,在培养孩子或自己的成长目标上极为功利化。而且随着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种功利化越来越变本加厉。即便是学校想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一些家长和学生也往往因担心影响了学习而很不支持或不热心。因为课业负担和功利化的应试期望,家长也很少带孩子一起参加各种聚会等社交活动。家里来了客人,也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而取消了待客的基本礼节,客人也会非常“理解”。

二是以高考为导向的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僵化单一,阅卷组织的过度商业化方式。即如作文来说,近年实施“网上阅卷”,几个人阅一篇作文。可是,由于时间限制,阅卷者就不得不因怕影响阅卷速度而大打“保险分”。结果,平素作文水平不错的,考试未必能得到高分,而一些作文水平一般,只注重按一些套路写作、背范文套作者,反而还会得到很高的分数,平时作文水平和应试成绩并不能构成正态关系。这种教好教坏一个样、练与不练无区别的结果,严重束缚了学校实施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手脚,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阻碍了教师教学智慧的积极开发。

主观原因。

写作教学存在严重违背写作基本规律的弊端。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体验,从小学开始就几乎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尽管也有一些教师能够在不影响应试成绩的前提下做着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探索,也做出了很不错的成绩。但那远不能构成教学的常态。绝大多数教师都只着眼于应付考试,一心只重视应试“招式”的训练。各种“考场作文应试秘籍”类的教辅资料,更是将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氛围推到了极致。

尽管如此,我们并非没有作为的空间。现在和生活、和社会联系的渠道如此丰富,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社会,关注社会。比如利用假期,让学生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关注和思考现实,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比如笔者近年来要求任教班级,必须订一份《中国青年报》或《南方周末》或《文摘报》,坚持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时评”,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但是,绝大多数教师是让学生订阅或购买一些“作文素材”之类的资料,作为写作时应景的“内容”。学生靠这种方式“积累”的素材,考试时能否用得上,用得好?我基本持否定态度。

总之,没有生活就不可能写出有價值的作文。大的环境不改革,不变化,切切实实的教师培养和教学评价方式和体系不到位,写作教学的前景就不会乐观,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则很难。少数教师的努力令人敬仰,但客观地说,很难改变这种局面。

猜你喜欢

功利化应试常识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靠不住的常识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