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
2014-05-30郑美琴
郑美琴
摘 要: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得愈来愈广泛,许多小学生在启蒙阶段接触英语要比汉语的时间多,懂得的外国文化知识要比中国文化知识多,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小学教师的重视。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化不胜枚举。但如今,现代化高速的发展,已经致使许多古典文化濒临消失。让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就是让学生从小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的新焦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文化;节日文化;古典书籍
一、让小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的重要性
古典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像诗词、音乐、美术、建筑等等,这些古典文化代表着我国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让小学生多接触这些古典文化,就可以加强孩子们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的花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接班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知道“迪斯尼”却没听说过“狮子林”,热衷于圣诞节却平淡地过了清明节,传统文化在这一批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着实需要我们警醒。由此可见,目前的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小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学生的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让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化的几种形式
1.节日文化
每到一个传统节日,教师都应该以这个节日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一下这个节日背后的故事。比較著名的节日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寒食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背后都有许多值得学生了解的文化常识。而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知识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还可以选择其他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比如,在端午节前,就可以就屈原的相关知识、端午习俗、古典诗词等多个切入点,开展背诵屈原的名篇、包粽子等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全面了解端午文化。
2.古典书籍
近来,背诵《弟子规》《论语》等古典书籍在许多小学中蔚然成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弟子规》和《论语》是两本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背诵的古典书籍。儒家文化在我国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中国人也大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弟子规》可以教给孩子应有的道德素质,《论语》则教给学生更全面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思想便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古诗文背诵
背诵经典的古诗文是让小学生接触到更多古典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古诗文中会涉及天文地理、朝廷民间、风景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学生了解古典文化的好方法。但要注意的是,让学生背诵古诗文是基于学生理解了这首诗或这篇文的含义基础上的,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要达到让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采取多种形式,不要让学生感到厌烦。
三、语文课堂上怎样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美
1.朗诵诗词,感受韵律美
诗词的韵律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朗诵诗词,便可以从诗词的韵律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朗诵诗词可运用多种形式,我就曾在班级内举办了一场“古典诗词配乐朗诵会”,朗诵者是班内全体同学,而配乐则是由班内几位会琵琶、古筝、二胡、葫芦丝等古典乐器的同学合奏而成。我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为学生分配了不同的朗诵内容,在音乐的配合下,学生朗诵得很有感情。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理解了自己所讲诗词的意义,整场朗诵会的效果非常好。
2.配以图片、影视片段,感受画面美
像美术、建筑、民俗等其他形式的古典文化,就需要通过图片、影片等其他形式让学生认识、了解。例如,我国的古建筑就是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我国的建筑有许多“讲究”的地方,这就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片,比如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感受我国古建筑的魅力。
3.有侧重地深入讲解,感受思想美
让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无论在学生接触哪种形式的古典文化时,都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和思想上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为我们国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文明传承下去。
古典文化魅力十足,它是我们华夏儿女的自豪。中华文明不能断代,因此现在让小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是十分有必要的。诗词、音乐、美术、建筑、民俗……古典文化涉及艺术的各个方面,小孩子接触这些有涵养的东西不仅会陶冶情操,更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关注到目前语文教学的这个焦点,即让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笔者的这些拙见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评和指正,也希望对此话题有兴趣的小学教师能与我一同探讨,让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课改要摸清底细,直面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2]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J].课程·教材·教法,2012(3).
[3]熊华军.教师的幸福:存在论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1(7).
(作者单位 江西省广丰县实验小学)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