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语义与创意设计
2014-05-30伍阳
摘要:元素语义的顺利表达是创意设计成功完成的基础条件,其中,创意设计的元素必须要具有明确的指涉功能以及丰富的设计内涵,能够在设计者与受众之间产生一种映射,使得受众们能够在感受认知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从而理解和接受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关键词:元素 抽象 形态 语义 维度
一、元素的概念界定
历史上,关于元素的概念有过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五元素说以及中国的五行说等。其中,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元素为大家所熟知。古人认为大自然由这五种要素所构成,并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产生变化。因此,五行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普通系统论。到了近现代,元素通常被认为是指化学元素,是一种构成世界上一切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此可见,自古至今,元素都是作为自然万物的缔造者被人们所认识。只是在古代,由于科学发达程度受限,人们对元素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
以上我们所谈论的元素概念都是从狭义角度上认识的某种客观存在物,它们都具有物质性的特征。而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元素已经不仅仅指代如化学元素等客观存在物。从广义上讲,元素可以指代为组成某一集合的任何要素。因此,它是一个集合名词,例如我们常用到音乐元素、文化元素、设计元素等。本文所要谈的元素,指的是艺术和设计美学领域中所探讨的针对具象的客观存在物,或者对其提炼而来的形态基本要素,具有可识别的一定的形态特征,其关键在于“形”,以及其“形”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二、元素化与抽象化
元素化与抽象化都是在创意设计中常用到的两种基础手段,它们的目的都是在创意思维过程中,通过挑选、组合以及演绎等方式,将设计信息表达转化成为能够被大众所感知的视觉语言。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看,两者具有对立统一性:一方面,元素化是建立在抽象的思维和手段上的元素化;另一方面,抽象化是针对具体元素的抽象化。
首先,元素化是建立在抽象化的思维手段上的元素化。通常来说,我们从艺术和创意设计角度所谈的元素通常是被抽象过了的元素,或者说是被符号化了的元素。这些元素是对具象的自然物,如动物、植物、风景、日常物品等的外在特征或内在特点经过高度概括化的结果。例如我们从斑马、花豹等动物身上概括出来的纹理,就经常被用来作为服装创作设计的元素,以及各类平面媒介的修饰元素(图1)。不过这些还都处于元素“形”的特征的初步提炼与表现阶段,离真正的符号化的元素形态语义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称之为建立在抽象化思维与手段基础上的具象元素。
其次,抽象化是针对具体元素的抽象化。抽象是相对于具象而言的,抽象是为了赋予其新的含义与表现内容。因此,通过对客观存在物进行概括提炼而抽象出来的形态也好、符号也罢,其本质是元素的另一种形式,只是这种元素是经历了更多的提炼、夸张、变形以及组合的加工过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徽派建筑马头墙(图2)。不同于传统的徽派建筑,深圳的万科第五园抽取了马头墙的白墙与墙脊这两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元素,对其进行夸张和变形,最终将其概括成为一种徽派马头墙的符号。因此,我们称之为与具象元素相对的抽象元素。
三、元素的维度特征
正如文章开头所谈到的一样,“形”是我们讨论艺术和设计领域要素时所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随着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关于元素的“形”或者说是“形态语言”的相关理论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形态”(Morp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形态原始于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现在通常用来形容描述那些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形式和内部构造的个体。概括来说,本文认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元素的“形”包含多个维度,不仅表示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个体外部特征,还融合了更深一层次的精神内涵。具体来说,它可以是一维的“形”,如点、线;二维的“形”,如面、纹理、颜色、材质;也可以是三维的“形”,如二维的形的组合、形状、体块;也有可能是四维的,如现今更多的元素具备了文化、历史、精神等特质。
目前,我们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所谈到的元素据其加工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具象元素与抽象元素。前者,基本上集中于第一、第二、第三维度,更多的还是针对一种具体客观存在的具象物的“形”(即图案、符号、形态等),从元素的特征上来说,它们侧重于是对客观存在物的特征片段的截取。而后者,集中于本文所谈的第四维度,这一维度的元素经过了更多人为的概括、夸张和变形,更多地从文化、精神等方面对设计元素进行强调,这类元素重在神似而非形似,甚至与原先的形态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
四、元素形态与创意设计
我们知道,元素化与抽象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但元素化、抽象化与创意设计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孤立地去谈关系。在艺术设计领域,创意设计的灵感首先通常直接来自于某种具象的物质元素,设计者通常又会进一步对这种元素进行概括提炼、夸张变形进而抽象成某一种符号。因此,往往一个设计作品中所体现的元素是一种被元素化、抽象化了的语义。
(1)具象元素形态
具象元素形态主要是指人们可以通过自身固有的经验,通过感官直接认知的某种设计元素的“形”,是客观存在的形态的延伸。换句话说我们能从设计作品中读出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与感受者过往的经验相呼应,这类元素形态的符号语义并没有偏离人的感官对某种物体的传统认知很远。
以悉尼歌剧院为例。谈到悉尼,无人不会联想到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因其三組巨大的壳片外观成为了重要的城市形象标志物,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而贝壳式的形态其实就是一种被放大、夸张了的具象元素。它的设计师约恩·乌松(Jorn Utzon)通过对贝壳的形态进行再加工提炼,概括出了壳体结构,但是终其本质还是属于具象元素的特征。再如上海金茂大厦的塔式的外形,是从中国传统建筑——塔中所抽离出来的一种符号语义。但是,即便是对其进行了变化加工,我们还是能够从过往的经验中读出其所包含的设计语义,产生强烈共鸣。
(2)抽象元素形态
抽象元素形态在创意设计中的表达,主要是设计师把客观存在物通过元素化以及抽象化后的视觉语言展示给受众,是对客观存在物的提炼,变形,夸张,以及重新组合,再在受众脑海中反映出新的视觉语言,甚至在此基础上促使受众自己产生独到的见解。如果说具象化的元素形态还与创作设计的原型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那么抽象元素形态则在原型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和表现内容。
上海标志物的东方明珠则是抽象元素形态设计的绝佳案例。东方明珠的形态设计来源于中国古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伴随着美妙乐感和动感的诗句以建筑的静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仿佛时光凝固了一般。也许外国友人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东方明珠的设计起源,但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中国人一定会因为这诗句而对东方明珠的建筑形态印象深刻。
五、第四维度的表达
其实,具象元素形态和抽象元素形态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比具体形态构成更为重要的是元素的第四维度特征。创意设计发展至今,设计师和受众们早已不再满足于设计作品中元素的简单再现或者抽象表达,而是更关注于设计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乃至传递能量层面的表达。
仍旧借用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例,其在很好地做到了针对传统徽派建筑元素进行元素化、抽象话语的表达之外,更是成功地在精神意境的第四维度的表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 “第五园”的命名上,设计者很巧妙地结合了设计项目所处地域文化特色和底蕴。在可园、余荫山房、清晖园和梁园四大名园之外,万科自称“第五园”显然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可以说,“第五园”是一个极度个性化、本土化、精神化的作品。
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是元素的第四维度意境表达的成功范例。中国馆的斗拱形式乃是对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宣扬,而且其大红色的色调外观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突显出喜庆祥和的气氛,让国内外游客感受到精神层面的震撼。
六、结 语
综上所述,元素语义的顺利表达是创意设计成功完成的基础条件,其中,创意设计的元素必须要具有明确的指涉功能以及丰富的设计内涵,能够在设计者与受众之间产生一种映射,使得受众们能够在感受认知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从而理解和接受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因此,无论是具象化还是抽象化的元素语义的顺利传播,以及创意设计的成功表达都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元素形态应该通过人的感官对于设计作品的经验认知进行整体把握, 从而符合向使用者传达其想要表达的语义;2.元素语义的表达应该具有象征性,是图示语言的概括与浓缩,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符号元素;3.元素语义表达应该具有明确的指示性,能够充分反映设计信息的基本特征;4.成功的元素语义的表达应该具有清晰的维度特征,不仅具有前三个维度层次上的具体形态上的特征,更要赋予并且表达出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 李幼燕.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M].卢德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 何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 李硯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5] 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伍阳,上海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