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目标的有效设计
2014-05-30秦娟
秦娟
【摘要】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习目标的设计却容易被我们所忽视。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文章以一次具体地设计学习目标的过程为例,从实践层面,详细地阐述了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步骤。即首先要研究课标和学生,在此基础之上,搭建出学习目标的框架。之后,将学习目标分解开,使得每个小目标具体、可操作。最后,设计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目标的整合。
【关键词】 学习目标 设计 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65-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这里的学习目标是指三维目标。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节课的归宿,因其是灵魂,所以它重要,因其是归宿,所以它受人瞩目。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应该给出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简洁,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并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向这个目标靠拢,直至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喜悦。所以,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是课程效果达成的尺度。
在平时学习目标的制定中,大家多是从教参上抄下来。从知识层面,大家在解构教材的过程中完成了这一目标的制定,而对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也间接实现能力目标的要求,至于情感态度方面,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当发挥。目标意识不强,就导致课堂针对性、有效性欠缺,就像没有方向的航船,因为没有明确的航线,延误时间或是在大海中迷茫。
二、学习目标的制定思路
我们应如何制定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呢?
(一)依据课标、学生情况,初定学习目标框架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对的一个教学文本(教科书)以及学生。首先考虑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因此,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中,首先要研究课标,第二要研究学生,在此基础之上,搭建出学习目标的框架。
如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这一课的学习目标的制定,确定本节内容的课标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后,对课标解读为: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主要目的是了解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能够分析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及进行应用。因此,课标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求较高,本节课为第一课时,目的便是让学生清晰形象地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速度、周期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教材主要从与人类的关系考虑,只介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均放在本节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因此教材将自转和公转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学生可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有利于学懂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而对于学生来讲,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用电脑动画、地球仪演示、学生肢体语言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对课标以及学情分析后,初步确定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框架。
1. 学生可以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点。
2. 通过演示活动和电脑动画等,能够获得地球自转和公转特点的形象准确的认识。
学习重点: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恒星日与太阳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特点。
(二)把握重难点,分解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框架确定后,接下来就要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何展开。在此思考过程中,将学习目标分解开,使得每个小目标具体、可操作并能体现三维目标,使得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渗透到每个小目标中。
仍以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这一课为例,在准确把握本课内容的重难点基础上,把上面制定的学习目标框架分解为如下四点。
1. 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可以识别且绘出不同角度的地球自转方向示意图。
2. 学生可以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计算等,能够归纳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规律。
3. 知道因为参照点不同,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差异,我们平时生活中所用到的周期是太阳日。
4.能够准确说出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及速度特点。
学习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及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特点。
学习难点: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从知识与能力维度,上述对学习目标的分解细化、具体,突出重点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及速度上面,并且要求很详细可测量,如可以识别并绘出不同角度的地球自转方向示意图。但是,对于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十分欠缺,这就使得我们的学习目标干瘪,没有滋味可言,似乎只是简单的知识上面的要求,并且也不符合我们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要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所以,我们在学习目标的分解过程中,对“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三)设计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目标的整合
学习目标分解后,关键是在设计每个学习环节的基础上,实现学习目标的整合,使得每个小目标具有三维目标的可操作、可测量性。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不再将三个维度截然分开,而是根据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来表述。学习目标中一句话可能包含一个维度也可能包含两个维度甚至是三个维度,采用“条件+主体+行为+结果”等形式来表述。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如一篇网络原创文章说:“三维目标不是简单把三个目标叠加,而是要树立‘以知识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这种意见强调将“三维”整合在同一个教学任务中,我们可称之为“整合模式”。
以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这一课为例,我对每个学习环节进行整体思考后,对学习目标进行整合,把上面制定的学习目标完善为如下内容。
1. 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具演示及多媒体动画演示,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的含义、方向及公转轨道,准确判断并规范绘制自转和公转图,训练读图及绘图能力。
2. 通过演示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比较恒星日与太阳日;说出公转周期,并能简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常识如闰年与闰月等;
3. 运用多媒体并结合教材,大致说出角速度与线速度的概念,观察并简单计算角速度与线速度,列表归纳比较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的特点,运用相关规律解释自然现象,养成求真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绘制自转与公转图、归纳自转与公转线速度规律。
【学习难点】恒星日与太阳日区分、归纳自转与公转线速度规律。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是课程效果达成的尺度。我们一定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引领作用。在整个目标制定过程中,研究课标、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