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
2014-05-30张煜
张煜
【摘要】 课堂提问是高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获得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提问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说简单重复的提问并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相反恰当的提问是一种“激活剂”,会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不在沉闷。因此,实现有效的教学提问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问题,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作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力图寻找有效的问题,设计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高中 生物 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36-01
一、提问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提问应有很强的针对性
提问应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设置问题必须指向明确,如果模棱两可,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出现启而不发、答非所问的现象。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结构”时,设疑:“线粒体有哪些结构特点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该问题的提出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线粒体是细胞结构中的重点,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又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如果能针对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一个带总结性的核心问题,学生弄懂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二)提问应根据学情,提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疑,分别由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来回答,使他们都能“跳一跳”摘到自己的果实,分享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讲授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综合题时,一般将综合题分解为基础部分、中等难度部分和较难部分,分别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分析回答。这样课堂秩序井然,课堂气氛活跃。
(三)提问须把握问题难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课堂提问,应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依据所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设疑太容易,达不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目的;设疑太难,学生害怕表达,从而产生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久而久之,涣散课堂中的注意力。因此,课堂提问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及问题难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能大胆回答、勇于质疑,真正让学生从“怕问”到“敢问”再向“乐问”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便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问必须具有思维含量
提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引疑、设疑、质疑,吸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如果课堂中提问一些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那就失去了课堂设疑的价值。例如,在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能对答如流,甚至齐答出来,课堂里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是流于形式,这样的提问没有思维含量,因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要注意提问的策略
(一)根据教学目标,提问重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化解知识难点。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学的重难点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设疑就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理解难点。
(二)提问应多在“准”“精”“活”字上下工夫
1)提问贵在“准”。提问要准,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教学重点揣摩透彻,深入分析发掘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了关键,适时设疑,就可让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例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时,这样设疑:光合作用为什么能够在叶绿体中进行,叶绿体有哪些结构适于光反应和暗反应?这比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哪些条件这一问题深刻得多、准得多。学生经过细心揣摩,教师顺势启发,步步深入,这样就能比较深刻地从叶绿体的结构方面去理解叶绿体是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完整细胞器。如果在教学中设疑不准,费时费力,还不能解决问题。
2)提问重在“精”。课堂提问,不在于多,重在精,要恰到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处处设疑,一问接一问,没有启发性,学生思维的琴弦就会绷得十分紧张,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难引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因此,不能促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的地方不必设疑。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2的固定”时,可以这样设疑,CO2的性质很不活泼,不能直接被光反应产生[H]和ATP还原,那么,怎样才能让CO2活泼起来呢?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推动学生去积极参与、去寻求、去获得。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完全明白了原来CO2必须首先与一种五碳化合物相结合,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就能够被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还原。这样设疑,就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
3)提问难在“活”。“活”就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发散思维空间,拓宽学生思维,引发丰富的联想。比如,在讲“光合作用光反应”时,就可以这样设疑: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能够使水光解,为什么池塘、湖泊中的水被光照射后没有被光解呢?由此引发学生再思考,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水的分解必须通电”,产生联想:在叶绿体中产生了电能,能将水光解,而池塘、湖泊中的水没有电能产生,因而不被光解。接着继续设疑:水被光解后,产生电子和质子,电子和质子如何处理?ATP如何形成?H如何带走?层层深入,环环入扣,既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机理的认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课堂的环节与审问的角度、方式、内容及找哪些学生回答等。巧设问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