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2014-05-30贺思媛贺思娴

青年文学家 2014年8期
关键词:技术融合创作理念

贺思媛 贺思娴

摘 要: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算是一个勃兴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名作,而作为这个时期抗鼎之作的《牧童短笛》,之所以能够大放异彩,其关键在于贺绿汀先生以中国五声调式为基础,吸取西洋的作曲技法,经过精心的创作,形成了中西音乐文化交合、融汇的典范。本文旨在探讨其作曲技法、创作理念以及其风格特色和取得的美学效果,并对此做简略地分析。

关键词:《牧童短笛》;技术融合;创作理念;中国风味;美学风格

作者简介:贺思媛(1984.6-),女,籍贯:宁夏,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贺思娴(1987.4-),女,籍贯:宁夏,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表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2

1934年,齐尔品先生在中国举行了“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活动,正是由齐尔品这位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使《牧童短笛》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走向了世界。作为这次活动的头奖,《牧童短笛》一夜之间便家喻户晓,驰名中外。那么,取得丰硕成果,获得最高奖励,《牧童短笛》缘何具有如此魅力,是什么使它获得这样的殊荣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贺绿汀先生将中西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来者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为此,笔者试图对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美学风格等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一.创作理念及其技术的运用:

1.旋律的构成。使用五声音阶作为钢琴音乐旋律创作的基础,是作曲家们在创作具有中国风味乐曲时常常使用的方式和手法。这种手法和创作理念在《牧童短笛》中也非常明显。《牧童短笛》的旋律构成建立在典型的五声音阶上,乐曲的首尾两段的复调写作都遵从了五声调式音阶的规律,中段的旋律也是构建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这种独具中国风格的旋律构成就是整首乐曲具有中国味的灵魂和根基。作品以五声音阶(以部分传统音乐的音阶、调式、旋法)为基不拘于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曲调,显示出了新的风格情趣和面貌。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突出了创新的理念和革新的意识,整个旋律优美质朴,流畅悦耳而和顺。

2.和声的写作。《牧童短笛》中,和声的运用十分少见,中段使用了和声做音型,首尾两段最后一拍,运用和声来收束。收束和弦见其新异之处。如何为中国音乐选取和声素材,既保留有较原始的中国风味而不致被破坏,又要为中国线形的音乐增添某种厚度是许多中国作曲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建立在五声音阶上的音乐本声所具的滑润、柔和、优美是必须注意保持的。贺绿汀先生在这个起收束作用的和弦的运用上经过了深思熟虑。这个和弦采用了附加六度的主和弦,乐曲本身是徵调式,故这里是附加了角音。黎英海认为:“角音是色彩意义的,但是在钢琴音乐徵调式中,它还有使“变宫”柔和的作用。”很显然,附加六度的和声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了其新颖之处,也使乐曲的中国味更加突出了。而中段的和声运用则是在低音持续保持4小节的情况下,和声音型的连接采用了级进下行的方式,在此则不再累述。

3.曲式结构。《牧童短笛》的曲式结构体现了中西作曲技术完美融合的特点。这里融入了西方曲式的理念,不再是中国式的起承转合和多段连缀,而是采用了三部性的结构布局。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这种曲式结构是西洋作曲中常常采用的一种结构样式。作曲家采用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素材应用西洋作曲技法进行创作,使其成为中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典范。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首尾形成呼应,统一的格局,中段意在变化,形成与首尾的对比,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结构。这种布局,贺绿汀先生运用在此是与乐曲本身各段所表现内容紧紧相依的,也可以说,这首乐曲的三部性布局体现了静—动—静的理念,首尾两段的意境清新悠然,中段的舞蹈风格热烈奔放(对此将在乐曲的中国风味中论述)。

4.复调元素。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音乐是单线形的(单声形态),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中国的民歌是单线型的。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音乐(主要指欧洲)是复线型的,或者說是纵横交错的一种网状结构模式(多声形态)。为此,西方人称“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而组成这种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的音乐,主要运用和声、复调两种作曲技法。中国虽也有复调,但那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复调音乐,因为大多都只是支声复调。

建立在具有中国风格基础之上的复调音乐又应是什么形态的呢?所有要采用复调技法来阐释中国风格的作曲家都知道:要使这种对位符合复调的规则,又要使乐曲保留有纯真的中国风味,这是极其困难的。在众多的探寻中,《牧童短笛》具有典范的作用,是这种追求与探究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的标志。“这首乐曲的主体是自由对比的二声部复调,五声化的旋律处理成多种自由对位的形态。”笔者认为这里的复调技法又不只拘泥于此,它既不完全是民间音乐中的支声复调,也不完全是西方的模仿复调或对比复调,而是在创作中自由地编织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用行云流水般的五声化旋律做成的各种自由对位,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格与精神,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从而成功地显示了西方对位法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语汇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乐曲中,两条旋律的分句交错,你走我停,你繁我简,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其节奏互相照顾,音程结合讲究。除此之外,它并未用什么复杂的对位技术,甚至八度二重对位少有。然而,这两条旋律本身的完美给它们的对位结合赋予了一种天然的魅力。这种巧妙的“中西融汇”,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审美的情趣。可以说《牧童短笛》在复调作曲技法的使用方面是值得赞叹的,它使乐曲具有了动力性,更加形象地展示了牧童的闲悠,有种“闲云不作雨,故傍青山飞”的韵味。

5.调式调性。“调式是由构成音乐基本音列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结构特征。”不同于西方大小调,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既代表着整个社会,包罗万物,独具其审美特性。它们分别与君、臣、民、事、物相对应,与中国的“天人合一”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建立在这种五声调式上的音乐体系(包括演化出来的六声、七声)就是中国音乐的风格,是根、是灵魂、是本体、要体现出中国风格,没有这种根基而要具有中国味儿显然是痴人说梦。

《牧童短笛》的调式调性安排是遵循中国风格这种五声性特色的基点进行创作。通过分析:调式调性为第一段和再现段是G徵,中段则是G宫——D宫——A宫——G宫,这首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布局安排体现了乐曲的中国风格,是这首乐曲之所以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关键之所在。

二.中国风格及美学特征的探讨:

对于音乐中风格的探讨,有许多学者专家已经提出了相当独到的见解。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语言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地方特征,以及某一流派或者某一作曲家的创作特征,就是通常所说的音乐作品的风格。”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很有见地。风格就是特点、特征、特性、特色,就是共性中的个性,就是一个典型的标记,而对于风格的划分,则相如为人命名,是为这种典型刻上了烙印,贴上一个标识码,音乐给予了总结,故有不同的风格。对于风格的划分,钱仁康先生进一步从不同的切入点给予了较为合理的划分,他认为:“从时代性来说,有古代风格、中世纪风格……从民族性来说,有东方风格、西方风格、中国风格、欧洲风格……”这样,我们从更加明白风格的意义了。

然而,既然“风格是事物稳定的、系统化的感性特征。”那么作为具有中国风味的《牧童短笛》来说,它必然表现出它独特的审美特性,飘逸出中国音乐的馨香来。在“创作理念及其技术的运用”里笔者就谈到了《牧童短笛》的调式是构建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的。从风格上来讲,“在五声性的调式中,由于缺少半音及增四度、减五度这样的高紧张度不协和音程,因此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的音乐往往是比较松弛而缺少紧张感的。”因此,《牧童短笛》听起来格外清新自然,感觉平和优美。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其次,就美學的角度来讲,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意境。西方人在艺术上讲再现、写实、摹仿。中国人则不一样,中国人讲传神、讲写意、讲境界。西方人讲分析,其思维方式是逻辑至上,是理性主义;中国人讲综合,是感性主义。就画画这科目来看,西洋人就讲焦点透视,中国人则讲散点透视。因此,不同的文化基点所散发出来的人文气息也不一样,构成了审美趣味的差异。《牧童短笛》虽然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理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中国风味仍然十足。从内容的表现上来看,《音乐欣赏手册》里讲道:“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笔者认为,这里的描述十分恰当,精妙而简练,就“犹如一幅水墨画”而言,已透视出了乐曲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深刻内蕴。通过这样精辟的阐释,我们可以从《牧童短笛》这首乐曲中寻得这样一种美学形态:即这首乐曲也蕴涵着这样一种韵味,这首乐曲讲究的是“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它更深层次是要求达到“得意忘象”和意境优美,超乎于音乐之外而得一种“意外之象”和“韵外之致”,于是乎,这里又和中国古典的音乐美学达成了一致,形成了独有的现代的“中和”之美。而“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之后隐藏的韵味,又体现了中国 “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田野是“天”,也就是自然,人就是物,“牧童骑黄牛”于田野正好表达了作曲家这样一种审美情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使自己融入自然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这里呈现着“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诗意和安然,却也有积分“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淡。而乐曲的上下两个单线条,绮丽蜿蜒,曲折优美,相映生辉,貌似简单,但小腔的润饰,又使得音乐摇曳多姿。其音色、力度的起伏变换,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国水墨画般的淡雅,江南水乡的清丽、秀美,乐曲本身的精致玲珑,音之所起,如晶莹洁净的珍珠般洒落。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漫游于田野,在一高一低两条清晰透彻的旋律线中,具有一种特有的东方美。袅袅余音,浸润着人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感,给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和怡然自得的美感。

综上所述,《牧童短笛》标志着中国作曲家们一直追求着的中西结合的钢琴曲创作的技术手段趋于成熟,也标志着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增强了作曲家们创作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信念,为人们的摸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典范。乐曲的创作以五声调式、音阶为基础,运用了复调及和声的创作手法,采用了西方“单三部”的曲式结构,既不对西方的创作技法照搬,也不对传统的音乐抱残守缺,而是合理的运用西方作曲中一些优秀的创作理念,借鉴其可贵之处,为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创作服务。因而,乐曲既保留了中国风味,又促使它走向了世界的乐坛;既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又和西方的审美趣味找到了交合点。所以,《牧童短笛》的创作是成功的,既体现了贺绿汀先生的审美追求,又体现了他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特征:以清晰透明的旋律线条和简洁明了的曲式结构为基础,吸取西洋创作之长处为我所用,从而使中国的钢琴音乐既打上了深深的民族印记,又具有开放性、国际性。

参考文献:

[1]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8 页

[2]孙继楠《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51页

[3]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79、99页

[4]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 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11月第1版356页

[5]《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编1981年10月第一版265页

[6]牛力著《美的时空—音乐欣赏之路》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62页

猜你喜欢

技术融合创作理念
语文教学中的技术融合探索
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嬗变
浅谈新时期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
抽象艺术创作理念探究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探讨
建筑施工企业关键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浅谈我国少儿节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新媒体视阈下的科教片研究
浅析白居易诗歌创作理念对新乐府通俗化文艺思潮生成的影响